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历来是剥削阶级的世袭领地

(2024-05-15 06:38:28) 下一个

教育历来是剥削阶级的世袭领地

 


《教育》几千年来一直是剥削阶级的“世袭领地”,正如列宁所说的“教育界的资产阶级偏见特别顽固。”资产阶级偏见在教育界的主要表现,就是“知识私有”、“智育第一”、“业务挂帅”、“理论至上”、“外行不能领导内行”等资产阶级反动思想。

新中国在这些问题上,教育战线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几经反复,每进行一次重大改革,资产阶级总是伺机反攻倒算,力图使旧的东西复辟。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后教育界又出现了一些奇谈怪论,“上大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阶级转换“等忽悠年青人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理论书将知识私有化。说什么批判“知识私有”“智育第一”就是不讲学文化知识,开门办学就是不要学理论,工农兵上大学“质量低”,学校要有砖家叫兽内行来领导等等,已将教育为复辟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服务。

毛泽东:“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劳动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是革命的主力军,历史的创造者,因此,知识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创造的经验,至多只不过起了一个总结和概括的作用。

但是,几千年来,知识一直被当作私有财产,成为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实行专政的工具。

这种历史的颠倒是怎样发生的呢?本来,在原始社会,并没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只是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剥削,产生了阶级,原始社会解体,进入了奴隶社会,才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

恩格斯说:“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可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体现了阶级的对抗。

没落奴隶主代言人孟轲叫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封建地主阶级宣扬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成了商品,知识也不例外。

资产阶级“把知识当作专利品,把知识变成他们统治所谓‘下等人’的工具。”解放前的中国“跟资本主义差不多”,在旧中国知识是剥削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私有财产,被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反动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知识和灵魂一道出卖给反动统治阶级,作了反动派的忠实爪牙。有些人则把知识作为商品进行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争名夺利,因而“知识私有”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新中国成立后,反动政权已经被打倒,“所有制变更了”。被作为“私有财富”的旧知识分子所掌握的知识,却不能象对待地主资本家的土地、工厂那样处理,既不能剥夺,也不能没收。因此,解放后,新中国对旧社会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并给予他们种种优厚的待遇,这正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私有制痕迹的反映。

新中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费用大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负担的,即《免费教育》。《免费教育》的成果应归社会所有。“所以复杂劳动所创造的成果,即比较大的价值也归社会所有。”个人不应当有“任何额外的要求。”

可是新中国刚从旧中国过来,有些人对旧中国遗留过来的“知识私有”观念也相当严重。这是因为,在中国,虽然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已经基本上变为公有制,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原有对立的状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资产阶级法权尚未完全取消。三大差别仍然存在,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处于优越的地位。反映这三大差别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对人们还起着腐蚀作用。新中国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因而在分配领域里资产阶级法权还占统治地位,知识分子因为文化水平高,是所谓复杂劳动,有权从社会领取较多的消费品,因而生活上处于优越的地位。这些就给“知识私有”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存在和泛滥,提供了客观的经济条件。

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还相当“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几千年剥削阶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私有”的传统观念,在社会上不少人的头脑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并且一下子变不过来。原来被推翻的剥削阶级,更是人还在,心不死,他们虽然已经不能再把土地或工厂传给自己的下一代,却期望自己的子女,以“知识”为资本,继续向上爬,做骑在工农头上的精神贵族。

混在中国共产党内的走资派之类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刘少奇、邓小平之流,在文化大革命前也大肆贩卖“知识私有”论,教唆青年把知识当作私有财产,当作个人成名成家的资本,疯狂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把“知识私有”作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精神支柱,为其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服务。这就是“知识私有”观念赖以存在和泛滥的思想政治条件。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批判,走资派邓小平在文革后承认了错误,邓小平向毛泽东保证:改正错误!永不翻案!当毛泽东逝世后,走资派邓小平死不改悔,一上台就翻案,邓小平用实际行动坐实了走资派的皇冠。

总之,走资派邓小平篡权一上台就抓《教育》恢复高考,还是老一套让知识私有化。不过换了一个名称叫“上大学改变命运“或叫“知识改变命运。就是让少数人先富先有知识,然后离开农村工厂低层人群,转流到城市富有阶级做上等人。这个“知识私有”观念是在长期的私有制社会形成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还有它赖以存在和泛滥的经济、政治条件。

因此,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应当是针对“知识私有”这种传统观念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和危害,对症下药地进行无情揭露,深刻批判。所以走资派邓小平们掌权后就造谣说:文革所谓批判“知识私有”就是“不讲学文化”,就是提倡“文化无用”或“知识无用”的奇谈怪论。其实,“文化无用”论是“知识私有”的反动理论受到批判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中批判“知识私有”观念,决不是说“知识无用”、“技术无用”、“文化无用”。无产阶级非常需要知识,如列宁所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但关键问题是对知识持什么态度。知识是公有还是私有?是作为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的武器,还是作为个人猎取名利的资本?这反映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把知识看作个人的私有财产,正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世界观的集中表现。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毛主席指明的教育革命方向,就是要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农民和他们自己的知识分子同剥削阶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作彻底的决裂。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教育战线曾经已经取得过伟大的胜利,教育阵地的变革是深刻的,但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还刚刚开始,教育革命并没有搞过头。在中国教育领域里,剥削阶级搞了几千年,修正主义搞了文革前的十七年,改革开放后变本加利地又是四十多年。资产阶级把知识看作个人的私有财产的影响是相当顽固的,用马克思主义把教育阵地完全占领下来,改造过来,要经过几代人不断地坚韧不拔的努力才行。

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已经基本上摆脱了私有制的锁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己逐步发展起来。但是,在所有制方面,当时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在工、农、商业中都还有部分的私有制,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并不都是全民所有制。因此,文革中要彻底清除教育领域里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真正的共产党人和毛泽东是要必须继续完成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把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文革进行到底的。

尤其是对教育革命的 “知识私有”观念赖以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因此,要破除“知识私有”观念,必须打破这种状况,实行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文革就是这样做的。

文革期间造反派红卫兵们是必须热情地扶植和发扬有利于缩小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新生事物。

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根本措施,是逐步消灭三大差别的宏伟纲领。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就能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能文能武、亦工亦农的共产主义新人。

广大干部下放劳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实践中去。

广大革命师生走“五·七”道路,下乡下厂开门办学。

工农兵业余理论队伍的成长。

三结合的写作组或批判组的成立,等等。

所有这些新生事物,对于无产阶级占领和改造教育阵地,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都有重要的和深远的意义。

中国的劳动人民一定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使其茁壮成长,加速实现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伟大目标。

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资产阶级的势力和旧的传统观念是相当顽固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社会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

因此,要破除“知识私有”等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共产党人无产阶级必须把上层建筑各个阵地牢固占领下来,改造过来。毛主席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中国共产党人要牢牢掌握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坚持不懈地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批判孔孟之道,批判一切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把教育革命进行到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走资派特色教育与民国是类同的





毛泽东在1921年8月所写的《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堪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高峰,毛泽东在一百多年前说的旧学校的《坏处》同当下走资派特色教育有什么区别?旧中国旧学校旧教育不都是《师生间没有感情。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么施教受教,一种商业行为罢了!》

旧中国旧学校旧教育不都是《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贼人性。人的资性各有不同,高材低能,悟解迥别,学校则全不管究这些,只晓得用一种同样的东西去灌给你吃。人类为尊重性格,不应该说谁‘管理’谁,学校乃袭专制皇帝的余威,藐视学生的人格,公然将学生‘管理’起来。自有划一的教授,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性。自有机械的管理,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格。这是学校的最大缺点,为办新教育的人所万不能忽视的。》

旧中国旧学校旧教育不都是《重点过多,课程过繁。终日埋头于上课,几不知上课以外还有天地,学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们的心思为自动自发的研究。》

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走资派特色教育,中考以后,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不论孩子成绩好坏,一心是要送孩子去读普高的,去挤高考路。殊不知,所有的重点高中,当年中考全部以全市绝对超高分数考入的的学生中,还有不少上了二本,还有连二本都没有上,被网友戏称为升学率的学校。这些孩子如果走另一条路,也许人生是另一种风景。

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蔡元培也说是“合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

毛泽东在1921年8月所写的《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可堪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高峰,仅此一论,标志着毛泽东在成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之前,早就是最伟大的教育家。

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在发挥教育家的特长,进行大众启蒙教育、社会革命教育,教会人民如何起来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在这篇教育家的宣言中,毛泽东非常客观、“实事求是”、辩证地分析:“其实书院和学校各有其可毁,也各有其可誉。所谓书院可毁,在它研究的内容不对。”

之所以说毛泽东是伟大的教育家,可以看看他在百年前说的学校坏处:

“学校的第一个坏处,是师生间没有感情。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么施教受教,一种商业行为罢了!

“学校的第二种坏处是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贼人性。人的资性各有不同,高材低能,悟解迥别,学校则全不管究这些,只晓得用一种同样的东西去灌给你吃。人类为尊重性格,不应该说谁‘管理’谁,学校乃袭专制皇帝的余威,藐视学生的人格,公然将学生‘管理’起来。自有划一的教授,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性。自有机械的管理,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格。这是学校的最大缺点,为办新教育的人所万不能忽视的。

“学校的第三个坏处,是重点过多,课程过繁。终日埋头于上课,几不知上课以外还有天地,学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们的心思为自动自发的研究。”

……

这三点,那只是今天中国走资派特色社会教育的三句预言——

1955年,毛泽东与同班同学谭世瑛谈话时提到:“李元甫先生,贺岚岗先生,还有你父亲都是热心的教育家,他们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们,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

名师出高徒。

但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现在基础教育的老师,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到学校任教,在课桌到讲桌之间,缺乏对社会的体验与考察。

譬如:语文老师不知道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只有改过数千万字成年人作文的新闻记者、公务员才深知写作的最大问题出在逻辑思维上,文不对题,层次不清,思维混乱,观点模糊,过多地学习了文学欣赏。没有人想过,就算是教材编者也有可能坐在研究所里闭门造车。

现在更多站在讲台上的是师范生。当下,见教师往公务员和其他队伍考的多,公务员、新闻记者等返回讲台的少。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当时课程的设置,从社会的需要,老师是从社会到讲台。社会名流本身就是成功人士,不拘小节,但会把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思想传授给学生,这正是学习的内功。师范生可以教形,名流却可以教出神。引导学生增长见识,增长的是观念、思维、思想、境界、气度、胸怀、格局……名流上过课以后,也许小考成绩不会立竿见影,但是人生的大考中必会尽占优势。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为了人的成长而教育,而现在走资派教育的本质是老师为了赚钱,学生为了文凭,而这样的教育而被教育的学生们拿着文凭又去赚钱。这对于如此的走资派特色教育所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是不是也应该带来一点思考?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决定让他去湘潭米店当学徒,而毛泽东却十分想去表哥文运昌在读的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新知识。毛泽东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亲朋好友,请到两位舅父、两位表哥和几位私塾老师轮番劝说父亲,最终征得了父亲的同意。毛泽东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夹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毛泽东自己有志求学的信念和决心。

这个故事,叫伟人励志出韶山。毛泽东写完《言志》的入学文后,李元甫说取了一位“建国材”。一般来说,单凭一篇作文,不会评价如此之高。后来,在纪念李元甫的碑记中的说法是“誉为国材”,此言就比较恰当。说明当时去评价学生,定位学生,标准是服务国家与民族,救国图强。为国育才,以能否为国家服务为标准评价学生,比较起今天的走資派特色政府的学校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当成一个任务,实在是要高明、高尚、高标准得厉害。

胡适说:书院是代表时代精神的。果然。

毛泽东说,回看书院,一来,师生感情甚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学有得。

胡适则认为:光绪变政,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

但东山书院的便河,依然是一面中国教育的镜子。东山的精神,应该概括为:革故鼎新、兼容并包,经世致用,胸怀天下,敢为人先。这是中国教育的一面红旗……

毛泽东在宣言中说:将来总会有改良的希望。

日历,正要翻到2024这一页。正好一个百年零四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改良,一直没有跨越伟大教育家毛泽东的宣言。伟大领袖毛主席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的“一种新制”,也许正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出路。

在北京参观过新学道临川学校国际部,那里的学生都不参加高考,直接把目标锁定在面向国外名校,很有点当年东山精舍回避科举的味道。不知道今天的东山是否还有这样的胆识与魄力,是否会延续着东山精神,在教育的应试困境中出走出一条新路。期待新的革故鼎新、兼容并包的教育新生态。更喜欢去仰望东方红!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老师抱金钱主义学生抱文凭主义






《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

毛泽东

(一九二一年八月)

人是不能不求学的,求学是要有一块地方并且要有一种组织的。从前求学的地方在书院,书院废而为学校。世人便争毁书院,争誉学校。其实书院和学校各有其可毁,也各有其可誉。所谓书院可毁,在它研究的内容不对。

书院研究的内容,就是“八股”等等干禄之具,这些只是一种玩物,哪能算得上正当的学问;就这一点论,我们可以说书院不对得很,但是书院也尽有好处。要晓得书院的好处,先要晓得学校的坏处。

原来学校的好处很多,但坏处也就不少。

学校的第一坏处,是师生间没有感情,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么施教受教,一种商行罢了!

学校的第二个坏处,是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贼人性。人的资性各不相同,高才低能,悟解迥别,学校则全不管究这些,只晓得用一种同样的东西去灌给你吃。人类为尊重“人格”,不应该说谁“管理”谁,学校乃袭专制皇帝的余威,蔑视学生的人格,公然将学生“管理”起来。只有划一的教授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性。只有机械的管理,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格。这是学校的最大缺点,有人教育的人所万不能忽视的。

学校的第三个坏处,是钟点过多,课程过繁。终日埋头于上课,几不知上课以外还有天地,学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们的心思为自动自发的研究。

总括这些坏处,固然不能概括一切的学校说他们尽是这样,并且缺点所在,将来总还有改良的希望。但大体却是这样,欲想要替他隐讳也无从隐讳。他坏的总根,在使学生出于被动,消磨个性,灭掉性灵,庸儒的随俗沉浮,高才的相与裹足。回看书院,形式上的坏处虽然也有,

但上面所举学校的坏,则都没有。一来是师生的感情甚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故从“研究的形式”一点说,书院此学校实在优胜得多。

但是现代学校有一项特长,就是他“研究的内容”专用科学,或把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哲学和文学,这一点则是书院所不及学校的。自修大学之所以为一种新制,就是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而为适合人性便利研究的一种特别组织。

以上是说书院和学校各有利弊,自修大学乃取其利去其弊。现在再说自修大学独有的利,而书院和学校则为共有的弊;就是平民主义和非平民主义。

书院和官式大学均有极严峻的程限,不及程限的不能入学,固不待言;实及了而偶不及,即有本为优才经入学考试而见遗的,便从此绝其向学的路。

现在确实有好些有志青年,没有得到所求学的机会,实在可叹可惜!是一。

书院和官式大学,将学术看得太神秘了,认为只有少数特殊人可渺求学,多数平民则为天然的不能参与。从此学术为少数“学阀”所专,与平民社会隔离愈远,酿成一种知识阶级奴使平民阶级的怪剧,是二。

书院非赤贫的人所能入,官式大学更非阔家不行,欲在官式大学里毕一个业,非千余元乃至两千元不可,无钱的人之于大学,乃真“野猫子想吃天鹅肉”了,是三。

自修大学力矫这些弊病。

一则除住校学生,因房屋关系须稍示限制外,校外学生则诸凡有志向学以上均可入学。

二则看学问如粗茶淡饭,肚子饿了,拿来就吃,打破学术秘密,务使公开,每人都可取得一份。

三则自修大学在现在这“金钱就是生命”的时代,固不能使“无产阶级”的人,人人都有机会得到一份高深学问,但心里则务必使他趋向“不须多钱可以求学的”路上去。

自修大学的学生可以到校里来研究,也可以就在自己的家里研究,也可以就在各种店馆里,团体里,和公事的机关里研究。比较官式大学便利得多,花费也就自然少了。

自修大学为一种平民主义的大学,既如上说。那么自修大学的内容怎么样呢?现在说一点大略如下:

第一,自修大学学生研究学问的主脑是“自己看书,自己思索”。自修大学里面的“图书馆”就是专为这一项用的。

第二,自修大学学生,于自己看书,自己思索之外,又有“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各种研究会的组织,就是专为这一顶用的。

第三,自修大学虽然不要灌注食物式的教员,但也要有随时指导的人作学生自修的补助。

第四,自修大学以学科为单位,学生研究一科也可,研究数科也可;每科研究的时间和范围,都听学生依自己的志愿和程度去学。

第五,自修大学学生不但修学,还要有向上的意思,养成健全的人格,煎涤不正的习惯,为革新社会的准备。

最后要说自修大学在湖南的必要了。

诸君,湖南不是至今没有一个最高的学术机关吗?

省立大学在最近期内之必无成理,和即使成了也不过是一个官式大学,这是大家都明白的。

而住在这湘江流域,沅江流域,资江流域,澧江流域三千万湖南民族,他们精神的欲求和文化的冲动,将如何去表现出来,发挥出来呢?

湖南人民尽管是峥嵘活泼如日升的,尽管是极有希望的,但便没有可以满足其精神的欲求而发挥其文化的冲动,湖南人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说到这里,便觉得湖南人有一种很大的任务落在他们的肩膊上来了。

什么任务呢?

就是自完成自发展自创造他们各个及全体特殊的个性和特殊的人格。湖南自修大学之设窃取此意。

事实上虽不能和湖南人个个发生关系,精神上要必要使他成为一个湖南全社会公共的求学机关。

虽不能说一定有很好的成绩,但努力向前,积以年月,相信总有一天会达到我们的目标的。毛泽东 1968年汉版《毛泽东思想万岁》

走资派特色中国的教育是在进步,还是倒退?

每年又到高考放榜的日子,同学有喜有忧。中国教育存在不公平上,的确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但每个地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就出现啥学区房,炒房。所以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成了很多工薪阶层的奢侈品。

什么叫好的教育,学校是名校,老师是名师等等。学校能得到更多的政府,社会资源。现在动不动就说啥学霸班,你们去看看这些学霸,是怎样层层选拔的。那些不是名师的老师,下面教的为啥不能是学霸,这公平吗?

教育就是要发掘孩子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而不是下课后去参加所谓补习班,家长天天围着孩子做作业辅导到深夜12点,并不是说家长不辅导孩子。教育要释放孩子的天性!善于发现孩子潜力。学生要升学,可不参加辅导班,能咋办呢!!没有办法,教育走入死循环,成了所有人的痛。教育部门,动不动一刀切,来下面考察考察,实事求是,给教育体制方面来一个新的改观,中国的教育体制是落后的,不适应现代化中国崛起。需要加快改革,教育资源分配和公平才是出路!!!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走资派特色教育里的霸凌和体罚






最近看到一些走资派特色社会里的“小孩子边输液,边写作业”的新闻,感觉相当炸裂。校园霸凌和学生自杀事件频传,教育体系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师德师风失范等。还有老师们经常拖堂、占用下课时间,是基于升学压力,同学们将升学作为是整个生活生命中非常大的重心,整个生活都是围绕中考、高考,至少70%的时间都是花在升学准备上。

在校园中,有个别老师依旧会对学生体罚,(这是旧教育制度的一个坏习惯,在《文革》中被批过。现在又被走资派复辟了。)被体罚的学生只能忍着还不敢说出来,学生被体罚后却更不敢告诉家长:“家长知道(孩子被体罚)就会很生气,说要去学校找老师,但小朋友很怕两头得罪。我当时有一次也是被老师打了,然后爸妈听到觉得很生气,说要去找老师,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千万不能让他们去找老师,因为我不想两头得罪。”

有学生说,中国校园霸凌的情况相当普遍,她本身在小学时就有被霸凌的经验:“老师知道了当时是有想处理的,他就是把我和带头霸凌我的学生叫在一起,开了一个三方会谈。但老师之所以认为这样的形式可以解决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两个小朋友彼此看不顺眼。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有更多更深层、更复杂、更黑暗的事情在发生,所以才会导致被霸凌的现象。”

有媒体:2022年9月1日,学生在进入上海一所学校时鞠躬。

有报告:《中国每五位中学生便有一位考虑过自杀。》

与此同时,外界普遍认为,走资派特色中国学生的升学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健康恶化,该现象又反映在了频传的学生自杀事件上。

尽管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提供的数据,走资派特色中国的15~24岁青少年自杀率为4.3/10万人,排名114位,但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7年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在走资派特色中国如今的社会学 校中,每5位中学生就有1个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数的20.4%。其中女性数量略高于男性,比较各年级区间,又以初二、初三年学生最普遍出现自杀想法。

除了升学压力过大导致学生抑郁,今年三月,河北省邯郸市发生了三名初中生涉嫌杀害同学后埋尸的事件也引发社会哗然,由于嫌犯和受害者皆为留守儿童且都未满十四岁,该事件也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再次引发舆论关注。

对此,路透社5月14日报道,走资派特色中国的教育部近日开始推行系列活动,希望解决学生作业过多以及校园霸凌事件频传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就外界看来,走资派特色中国教育部此时推出“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也是其系列改革政策的一环。

前高校老师:"负面清单"难以解决校园乱象。

那么,走资派特色中国的教育部提出明确的“负面清单”后,该清单是否能被成功落实,并杜绝校园霸凌及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的问题呢?

曾在走资派特色中国的河南省一所高校担任多年英语老师的某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负面清单所列出的规范已经被当局喊出多年,但碍于走资派特色中国教育体系整体升学率很低,家长跟老师都尽全力希望孩子们的成绩能出类拔萃,导致该清单根本无法被具体落实。

某某说:“中考在河南省的录取比率、也就是能上高中的孩子只有49%,有一半的孩子连高中都上不了,这还包括最差的高中。作为父母,没有哪个父母是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初中毕业就流入社会上的,他那么小,你让他去打工,他也干不了什么;你让他去上学,他又考不上,在社会上就会是很大的社会隐患。”

某某补充表示,学生要升大学准备高考压力又更大:“我也真实的见到过孩子们高中的情况,那真的是起早贪黑。但每年河南百万考生。就以2023年的数据为例,131万考生本科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几,那真的是相当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的。很多的学生连本科都上不了,那他出来后的出路在哪里?根本是没有的。"

前高校老师:升学压力导致校园霸凌横行。

某某认为,升学压力过大的问题也导致校园霸凌泛滥:“校园霸凌很严重、很严重,一直以来都很严重。......这个现象在走资派特色中国的校园当中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我还是觉得,这是一个制度问题。压力大,学生们压力大、家长们压力大,导致全民戾气太重,戾气要有一个宣泄口、出发口,这个宣泄口有的人就会选择去恃强凌弱,仗着我比你强壮一点,我去欺负你。”

某某说道,身为一名教师,在处理校园霸凌问题时经常令她感到无能为力。她就此分享了在教书时的经验,她说,当时有一名高三学生霸凌另一名高一学生,将其从楼梯上推下,老师们随即要求学校将该名学生开除,没想到该生后来通过人脉关系,只赔偿了五百元和停学一周。

某某说:“当时把一众的年轻老师气得要死,就觉得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学校就为了这五百块钱的创收把事情了结了,人家孩子受的委屈要怎么办?然后一周之后高三的孩子又回来上课了,那么这个霸凌将持续存在,他会觉得这个高一的孩子导致我损失了五百块钱,那我要怎么再把这个五百元讨回来。"

走资派特色中国的打击补教业降低育儿成本, 人口专家:依旧无法刺激生育。据路透社的报道,走资派特色中国的北京当局自2021年起便开始打击私人补习业,希望透过降低升学压力减少家庭育儿成本,进一步解决年轻家庭不愿意生育的问题。

对此,人口问题学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高级研究员易富贤告诉本台记者,导致中国生育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若当局单就降低育儿成本提出解决方案,将无法成功刺激生育:“中国有很多短板,教育只是一个短板,即便这个短板补上去了,还有其他短板没有补的话,生育率仍然上不去。……所以我对中国近期、几十年之内提高生育率都比较悲观。”

一是走资派特色中国的这样的教育,早已脱离了教育的初衷,成为了筛选工具;再就是走资派特色中国的教育,即便这样透支性地参与了,结果也未必令人满意。

结构性浪潮之下,一个普通个体,又能扑腾出多大浪花呢?

无非是,“被水淹没,不知所措”罢了。

所以突然就想起教员毛泽东“关于教育革命的谈话”,也算神预言了。

摘录如下:

1.制度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么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2.课程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劳动。

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请邀学校师生代表,讨论几次,决定实行。

3.考试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但如何改,也牵涉公平性问题)

孔夫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约是个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会弹琴、射箭、架车子,也了解一些群众情况。(笑死)

唐朝最大的两个诗人连举人也未考取。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

4.教学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

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

5.读书

书不一定读得很多……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不读书不行,读书太多了也不行。本事,光靠读书不行,要靠实践。

6.总结

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课程讲的太多,是烦琐哲学。

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这群 《青椒》三十五 岁魔咒





师生间没有感情。老师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么施教受教,一种商业行为罢了!

读新闻《大学“青椒”逃不过 35 岁魔咒:上岗多难,失业就多容易。》一文 ,作者:陈拉其。摘录如下。

在如今走资派中国特色的各大社交媒体上,《青椒 》是如今年轻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简称。这份曾经被人定义为 " 铁饭碗 " 的工作,如今却成为了内卷最严重的 " 重灾区 "。如果将重点院校的 " 非升即走 " 比作大公司的 " 末尾淘汰 ",那么这群进入小城市和双非院校的 《青椒 》,就像是小公司的《打工人》。

" 原本兢兢业业只求一份工作,没想到某一天,学校却开始推行狼性文化,考核标准‘向上看齐’,涨薪、升职却只字不提,还随时要面对末尾淘汰和失业 ",接受采访的一位 " 青椒 " 说道。沒有人脉、没有平台、没有经费,又无法换工作,只能被迫 " 内卷 " ……这群 " 青椒 " 的 35 岁危机,或许来得比互联网大厂员工们更早一些。

某博士从广东某 211 高校博士毕业时,当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去大城市名校 " 卷 " 年薪 30 万元的 " 非升即走 "(又称 " 预聘制 ",在第一个聘期内老师没完成合同目标,职称无法升上去,下一个聘期则不再续聘)。要么去双非院校拿年薪 15 万元左右的编制再慢慢 " 熬 " 待遇。" 我博士毕业 30 岁,一旦 6 年预聘期出不了成绩,相当于 35 岁后就失业,风险太高 ",自知无科研优势的他,最终接下来自三线城市 " 双非 " 高校的教职 offer。" 有编制、旱涝保收,还有社会地位,这是父母口中稳定体面的工作了。"

本以为工作稳定高枕无忧,直到他正式进入学校,才发现自己根本 " 躺不平 "。从第一天起,他就不断从人事处、成果处或学院其他老师那里听到论文、课题的重要性," 按照学校要求,新教师首聘期为 4 年,此后每年 1 小考,4 年一大考,小考核方向为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大考内容为三项是否达到一个总值 "。

大考核没通过,职称就上不去,续两个聘期没过,则要面临降职称,或者调岗等 " 处罚 "。除此之外,承诺的 25 万的安家费并非一次性发放,如果无法通过每年的考核,安家费也只是空头支票。没有职称的老师,就是学校鄙视链的最底端,而调岗到边缘性岗位更是等同失业。思来想去,他不得不投身 " 内卷 "。

最近一个学期,他完成了 200 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参与课题 2 项,同时兼职实验室管理老师、监考 4、6 级考试等多项任务,就连过年在忙于 " 找项目 "、写基金本子。因为没有职称,他一个月到手 5200 元,他自嘲为 " 知识民工 "。同样 " 被迫 " 卷成果的还有在某新一线二本院校教书的她," 以前是图稳定、清闲来当大学老师的,没想到现在又穷、又忙、又不稳。"

10年前,她硕士毕业到这所二本院校教书时,学校书卷气比较浓厚,他因此没有将 " 职称 " 放在心上," 学校里有很多讲师,到 40 岁才着手申请副教授,他们专注于上课,靠课时费也过得挺开心。"

但这几年学校氛围开始发生变化。2021 年,学校开始筹备 " 冲一本 ",为大量博士提供 " 编制 ",同时针对学校认定的 A 类和 B、C 类博士提供 10 万到 50 万元不等的补贴," 评副教授的要求也不苛刻,只要能申请到青年基金或者出专著就行 "。随着招聘的博士越来越多,他所在的学校也越来越 " 卷 "。

从今年开始,他所在院系的专职教师已不接受国内高校博士,只要海归博士乃至博士后。而针对已在岗的 " 青椒 ",学校则传出了 " 招生下行,经费有限,如果该聘请内没评上副教授,下一聘期或许无法续签 " 的消息。

为增强自己的竞争力,35 岁的他申请了另一所 985 院校的在职博士," 不然真失业了,靠着硕士学历或许都找不到一份工作 "。" 高校也不再是铁饭碗了,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毕业的博士太多,学历贬值了。"在民办院校担任专岗教师的她总结说。

2008 年,中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后,每年博士都保持着大体量的 " 供应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3 年,中国应届博士毕业生达到 7.52 万人,其中约 40% 去往高校和科研机构。一方面是博士增多,另一方面中国的高校数量不仅没有增多,反而因为大学合并呈现 " 减少 " 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五花八门的考核手段进行 " 选拔 "。

以某某所在的学校为例,因不属于事业单位,工资需要学校自行解决。为提升招生、就业率、学校口碑及实力,学校将许多指标压在了老师身上。" 一旦老师完不成,就扣绩效。" 他说。

而民办老师去外界讲课机会少、拿不到课题项目,除了工资以外难有其他收入。因此他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带比赛、兼职许多行政工作外,还需要评职称、去学校的科研机构帮忙,以及发论文。" 可以说,只要走了高校这条路,‘卷’是唯一的出路。" 他说。

其实,从小卷到大的 " 青椒们 " 并不害怕卷,真正的痛苦是卡在 " 卷不赢 " 和 " 躺不平 " 的间隙之中。" 我们双非院校的科研平台不够,学校又制定了脱离实际的要求,我们老师夹在中间两面为难 ",他所在的二本院校甚至对老师提出了 " 发 C 刊 " 的要求, C 刊一般指 CSSCI 来源期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

" 发这种刊物,更多是看学校背景、老师名气、是否有新实验数据,我们这样没什么名气的学校,投递后几乎没有机会 ",迫于无奈,不少同事目光放在了 " 申项目 " 上。" 申项目并不要求必须是省级项目,市级、校级、院级都可以 ", 这样就留下了许多可以操作的空间。所谓 " 可以操作的空间 ",就是彼此心知肚明的人脉、关系。作为毫无根基的新人,作为 " 外人 " 的疏离感。" 青椒 " 职务低,无法担任 首席研究员,项目负责人,只能加入其他老教授的项目组 " 熬 " 资历。

"小城市关系错综复杂,有限的资源又被牢牢掌握在学校老教授们手里 ,排在前面的有 " 嫡系 "、拥有强社会关系的本地人,而项目组边缘人员的他,无法在校内申请到项目和资金支持,科研迟迟无进展。

今年是他入职的第三年,眼瞅着首聘期即将到期,手中还没有成果,他陷入了焦虑,也试过将目光放在校外,力求接触一些企业," 这样能有一些成果写上去,好评职称 "。

但现实是残酷的," 企业要的是命题作文,可以直接投入生产变现的项目。但学校评职称要的是基础研究,是可以指导理论的 ",巨大的需求差异下,他根本吃不准企业需求,更别说解决企业的难题。

接连和企业接触后,他陷入了 " 自卑 " 中," 我也知道有成果了好谈合作,但一个最基本的药理实验,需要用 6 只小白鼠,小白鼠50元一只,一天喂养费 2 元,如果没有资金支持,我连小白鼠都用不起,怎么出成果?"无论是校内科研,还是校外合作,青椒们陷入了 " 晋升悖论 " 中:年轻老师们需要有项目才能出成绩晋升,但项目又不会垂青于年轻老师《青椒们》。

为了能获得资源和重视,他从老家搞来一堆特产,到处送礼,开始在小城市经营人脉," 我感觉自己在做科研,但又不是在做科研 ",他有些无奈," 但是没办法,我没有成绩,去不了别的高校,去了也要重头再熬。"按捺住躁动不安的心,他只能继续 " 仰卧起坐 "。在他看来高校改革后," 青椒 " 的路比以往窄了太多。

" 我从读本科开始,就决定读研、读博,然后进高校了。但现在我给本科生上课时,都建议他们,如果找到工作了,千万别继续读研,也不要觉得进高校当专岗老师轻松。"他说。首先,读到博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 现在考研已经高考化 ",他特地研究了最近几年的考研题目,发现近些年难度陡然上升," 要是我参加考试,绝对考不上的 "。更有消息传来,如今研究生卡毕业率,不少学校 " 调高 " 了硕士研究生延毕率,硕士毕业相较以往变得困难。入学读博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2021 年开始," 申请―考核 " 制逐渐取代统考,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招生博士的主要方式。在这一模式下,考生需要提供能证明自己的材料,包括不限于证明科研能力、外语能力多、博士计划书等材料,还需要向导师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

" 最关键的是公平问题 ",他解释,由于 " 科研 " 考核的存在,导师在选取博士时会偏向于能产出文章、自己认识或者关系更亲近的学生,这也意味着出身普通的双非考生读博的通道变得狭窄,甚至部分 985、211 高校甚至只招收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那些出身 " 普通 " 的学生只能去次一级的学校。

" 现在高校在招聘时,又特别看中毕业院校。不能去一个好平台读博,跟不了好项目,毕业压根进不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做专岗老师,大部分只能做行政、辅导员或者进企业工作 ",这并不是一个划算的选择。" 行政老师和大部分企业,并不需要普通学校毕业的博士,那你花时间读了干嘛呢?"

除此之外,博士毕业难度也增大了。" 博士虽然是 3 年制毕业,我们学校从2020 年就规定了必须 4 年制,但实际上 4 年制如期毕业的只有 15%,大部分都是 5-6 年。" 在某双一流院校读博的他说。

而在某高校读博的她则称,自己所在的学院 " 实打实要末尾淘汰 20% 的博士 ",被淘汰意味着延期,需要半年后再重新开题,然后再走评审流程," 并且可能被再度淘汰 "。

许多针对 " 青椒 " 的项目,有 " 男性 35 岁,女性 40" 岁的限制,因此越年轻的青椒,申请项目的机会越多、成功几率越大。如今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年龄越来越 " 苛刻 ",甚至有的高校已经开始招募 28 岁以内的博士生。

" 按照如今的模式,一名学生 22 岁本科毕业,一战就考上了学硕,3 年硕士毕业,4 年博士如期毕业,也要 29 岁了 ",某说," 更何况在我们这样的普通二本院校,学生很难一战上岸读研,大部分都要二战乃至三战,就算博士顺利 4 年毕业,也都 31 岁了。"

" 而且,许多学校在招聘时候,要求第一学历本科层次要高于招聘学校 "," 对二本的学生来说,走高校专岗这一条路实在是太难了。"尽管如今高校内卷严重," 但相比于私企,高校还是轻松很多的 "。可以做项目、外出讲课,甚至到一定级别能走行政道路," 前景 " 和 " 钱景 " 都不错,许多在高校工作了一辈子的父母,正在想尽办法让孩子在小城市高校或双非彻底卷起来之前 " 上岸 "。

这些 " 资源掌握者 " 的孩子,青年高校教师形成了某种诡谲的竞争关系。有一位省会城市 " 正高 " 职称的教授父亲,在孩子读大学时就替他规划好了进高校的路径。" 这个孩子英语一般,高考勉强去了一所没有保研名额的外地双非一本,按照他父亲的规划,孩子只要读下研究生,毕业后就能进自己所在的高校。"

但这几年,高校的门槛越来越高,教授们也开始发愁:进入高校必须要博士,孩子迟迟考不上重点学校的研究生,海外研究生要么国内承认度不高,要么毕业难。

最终这个父亲将目光盯上了小城市一本院校。他计划让孩子去境外读一个 " 容易毕业 " 的研究生,然后回国内托关系读个博士,以此为跳板,调到省会城市来。为此,教授特意多次前往周边的二线城市提前给孩子铺路 。" 这些孩子如果顺利进入高校一定会抢占大部分资源 , 何况实在走不通,还有行政这条路。"

行政岗相对于专岗教师来说,招聘要求稍低一些," 许多地方要求研究生即可 ",不少教授子女通过这一途径进入高校,然后再提升学历,伺机转成专岗教师," 就算不转,他们的工资也比老师高 "。

眼瞅着小城市双非学校的平静蜜月期即将结束,已在围城里的青年高校教师也在抓住契机挣扎 " 上岸 "," 只要拿下副教授,就不担心失业了 "。

许多 " 青椒 " 自费购买版面,或者去一些小国家 " 读博 " 来满足海外经历的考评条件,也有不少 " 青椒 " 开始申报各种项目、补贴来推进停滞的科研。

望着如今越来越多博士卷向大专,某博士有些庆幸," 还好毕业早,不然我连卷的资格都没有了。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世界居冠的中国特色《博士生》





新闻《大龄考研人,掉进另一个“内卷”大坑》文章来源: 财经故事会 于 2024-05-15 。

走资派中国特色政府在最近几年,考研人数持续攀升,从2015年的165万,激增到2023年的474万。

2024年虽然回落到438万,但是内卷的本质似乎并没有改变。更何况,2024年研究生录取率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每10人中,就有8人面临着落榜。

将镜头对准大龄考研人,他们究竟为啥要逆向大龄考研?备考期间遇到哪些难题?生活来源如何保障?在这场无声的考研赌局中压下筹码,这一切的努力都值得吗?

大龄考研,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钱。虽然重归学习角色,但是仍然要生活。房租、吃饭、生活用品、复习资料,甚至是辅导班、自习室……日常支出难免,那么钱从何而来呢?

有人认为即使准备考研,也不能断了收入来源,所以她选择的是在职备考。所以她除了每天晚上下班到家晚八点到十一点的学习时间外,只能抓紧一切时间“见缝插针”学习。她将专业课笔记电子版导入到微信读书上,然后利用上班通勤的时间来“听书”。在公司,开一些无聊的大会时,插空背几十个单词。

她心安理得当起了“全职女儿”,吃住都在家里。决定考研之后,她跟父母很好的沟通了一次,想要趁着自己还有冲劲儿的时候,再拼一把。司念念从小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家庭,她的决定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三十岁在家啃老,她也不好意思,就跟父母说,自己可以做饭。可是这厨艺实在是难以恭维,便承担了每顿饭刷碗的活。从小,她最讨厌的事就是刷碗,但是现在每次都洗得干干净净。用劳动换房租,她在安慰自己。

同样是在家全职备考,一向好面子的他实在是难以再向爸妈张口要钱。所以,他选择去夜市摆摊。从1688和拼多多上进一些便宜好看的小饰品,每天晚上摆2个小时,好的时候能有一百多的收入,虽然和自己辞职前月入过万的收入没法比,但是买点生活用品、学习资料的钱是足够了。

有人则选择了回到农村奶奶家备考,没有什么社交,也没法点外卖,这样生活成本更小。所以花费基本上也就是考虑资料的一些花费,她就秉承着,“坚决不报班,也坚决不花冤枉钱。

她的考研经济账本一摊开,除了报名费200之外,只买了两本英语的历年真题和30块钱的网课视频。

和她不同,虽然也是脱产备考,但是工作前几年,他手头攒了10万块钱。这次考研是抱着必上的决心,所以他花了15,000块钱报了一个1对1保过的辅导班。他觉得这笔钱是花得比较值,起码是有专业的人去给你指导,不必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方向浪费时间。

她还有一笔额外的花费,就是在家附近包了一个考研自习室,一个月是1800块钱。因为在家学习,诱惑太多,自控力实在是个问题。书桌离床的距离很近,很容易就学着学着就想躺在床上。但是到了自习室,她起码可以做到心无旁骛的读书,毕竟是花了真金白银,也更有动力学习。

落了考研的榜,上了生活的岸。小鱼在30岁生日的前一天,收到了清华的拟录取通知。她动情地写道,“18岁的风越过了重重山岗终于来到了今天。我依然是最好的年纪。敬青春,也敬重启的勇气。"

而几年前,和她来自同一个小县城的黄璇,也做出了大龄考研的决定。31岁考研,33岁毕业考上北京高校的事业编。在她看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如果没有当时决定考研的勇气,她也就没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成功上岸。可是,所有人都上了生活的岸。

30岁的刘某就在考研辅导班里认识了自己的老公,开始了一段相差6岁的姐弟恋。虽然并没有考研成功,但是三观一致,情投意合的两人迈入新婚的殿堂。一年的时间里,她解锁了妻子、母亲多重角色。更开心的是她的父母,一年前还在为女儿任性要考研却拒绝相亲而生气,现在天天抱着小外孙笑得合不拢嘴。虽然当了妈妈,但是她还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我从来没后悔去考研,说不定哪一天我又重新备考。”

那个说自己在自习室才能学进去的马某。她并没有上岸,但是,她开了家名叫“上岸”的考研自习室。“我这人啊,还是喜欢折腾。我看我那个自习室天天满员。我一琢磨,这事能干啊。”她是个行动派,说干就干,在小区里盘了个150平的房子,简单布置之后,便对外招租。生意火爆得很,一个月回本不说,还赚了小两万。

这不,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已经从找不到工作的“大龄求职狗”摇身变成了小老板了,据说下个月就准备开第二家店呢。而有些人,已经做好了二战的准备。一战她比北大录取线只低了1分,十分遗憾。“那可是北大啊,难道就不值得再去奋斗一次吗?”

而且可喜可贺的是,备考期间,她一直在社交平台上记录自己的考研历程和复习方法。一年的时间,不知不觉涨了1万多粉丝。如今,“考研博主”的身份让她每个月有两三千块的广告收入。这让她的脱产备考没了“后顾之忧”,也要为自己的北大梦再冲一把。

大龄考研值得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单纯算经济账,大龄读研似乎并不那么划算。

一位2023年届Top3名校应届博士生,就后悔多读了几年书,“我今年博士毕业,拿到最高的Offer也就年薪60万,再看看比我早工作几年的本科同学,如今年薪百万不罕见,手里还攒了几百万,很羡慕”,他向《财经故事荟》诉苦,“要走学术道路可以读博,但残酷的是,读完博士进高校也很难。”

而对于职场老炮儿来说,全日制读研还意味着职场的中断。

更何况,如今不少985高校,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院校,已不再为专硕生提供宿舍,这无疑增加了求学的经济压力。

按照市场价,每月额外的两三千房租,三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读研的总成本可能会飙升至20万。

再来看研究生教育的趋势。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上升,专硕生的录取比例也在逐年提高。从2010年的学硕与专硕3:1的招生比例,到2023年专硕报考人数超过6成,甚至在清华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专硕与学硕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4%与26%。这无疑显示了专硕教育的日益受重视。

回到职场现实,对于许多专业来说,本科学历加上三年的工作经验,可能在职场上比刚毕业的研究生更具竞争力。

而对于试图通过读研,来摆脱35岁中年危机的大龄职场人,““读研之后马上快40岁了,更不好找工作了吧”,这也是文刀的顾虑。

然而,人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正如那群逆流而行的大龄考研人一样,听10000种声音,但终究只能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成为共产党员后,毛泽东仍然倾力于《教育》。

毛泽东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务主任(1921年8月)。

在其《入学须知》中明确宣布“我们的目的在改造现社会。”

学员应“养成健全的人格,煎涤不良习惯,为革新社会的准备”。

招生只凭学力,不限资格。

学习方法以自由研究,共同讨论为主,强调脑力与体力之平均发展。

《自修大学》还附设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室,收集当时国内可能收集到的进步书刊报纸,供学生自学用。

《自修大学》附设补习学校,公开招生,招收进步知识青年和工农青年。

《自修大学》的学生来自13个县,最多时达200多人。

这所大学社会反响很大,连著名教育家、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也予以积极支持,赞扬《自修大学》的“主义实在是颠扑不破的”,并任该校名誉校董。

1923年11月,该《自修大学》被军阀赵恒惕封禁,毛泽东又办了一所正规中学——《湘江中学》,原来在《自修大学》的二百多学生,大部分转到了这所学校。

这样的履历难道还不能说明毛泽东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吗?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以他犀利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旧中国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极富创新价值和远见卓识的改进方向。这使他远远高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家。

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总结旧学校教育有三大坏处:

“学校的第一坏处,是师生间没有感情。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么施教受教,一种商业行为罢了!

学校的第二坏处,是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栽贼人性。人的资性各不相同,高才低能,悟解迥别,学校则全不管这些,只晓得用一种同样的东西去灌给你吃。人类为尊重`人格',不应该说谁`管理'谁,学校乃袭专制皇帝的余威,蔑视学生的人格,公然将学生`管理'起来。只有划一的教授,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性。只有机械的管理,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格。这是学校最大的缺点,有心教育的人所万不能忽视的。

学校的第三坏处,是钟点过多,课程过繁,终日埋头于上课,几不知上课之外还有天地,学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们的心思为自动自发的研究。”“坏的总根在使学生的之于被动,消磨个性,灭掉性灵,庸儒的堕落浮尘,高材的相与裹足。”

今天四十多年来走资派特色政府的无数学生们,经历过学校教育的人们,当你们读到这些评论的时候做何感想?难道没有一种历史的穿透力震撼了你的心灵?难道没有感觉到,尽管时代已经不同,可旧教育的流毒依然像幽灵一样在你们身边游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