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非农业现代化发展 拓展农业合作

(2023-07-20 17:03:41) 下一个

中国农科院目前已与非洲23个国家的农业研究机构和驻非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涉及作物、蔬菜、植保、兽医、加工、农机、蜜蜂、沼气等多个领域。

携手推进中非农业现代化发展

本报记者 胡明宝 ——2020年中非农业合作工作会观察

https://szb.farmer.com.cn/2021/20210105/20210105_004/20210105_004_1.htm

 

  携手推进中非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派遣农业专家驰援非洲。 资料图

  农业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自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9年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以来,中非在农业合作机制建设、农业贸易投资、农业技术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中非关系发展作出了新贡献。近日,为进一步推进落实中非农业合作领域成果,来自非盟和33个非洲国家的驻华使节与中方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出席2020年中非农业合作工作会,携手推进中非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在大部分非洲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这些国家GDP和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大量正式和非正式的就业机会,也为高附加值的加工业作出重要贡献。”非盟驻华代表Rahamtal?laM.Osman(拉赫曼塔拉·穆罕默德·奥斯曼)在会上表示,“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是非盟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国在提高农业生产力以及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方面都有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对非洲来说十分宝贵。”

  

 

  派遣援非专家,传授现代农业技术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各国广泛开展农业人才交流活动,通过派遣农业援外专家、培育非洲农业人才等形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水稻是布隆迪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但由于产量不高,常年需要进口大米来满足国内人民需求,所以提升水稻产量是中布农业合作项目的重中之重。中国援助农业专家组将中国杂交水稻引进布隆迪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成功筛选出适合当地的杂交水稻品种,创造了13.86吨/公顷的非洲单产纪录。同时,与布隆迪相关方合作设立杂交水稻发展基金,推广我国“一村一品”扶贫模式,带动示范村134个农户实现户均年收入1999.5美元,平均增幅达463%,帮助示范村解决了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得到布隆迪总统的高度肯定。

  为解决缺水问题,援布基纳法索农技组在短短的一年内建成5项小型水利工程,有效缓解了项目区洼地水稻、旱季蔬菜等种植方面的缺水难题,受益农户达3000余人。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老师与埃塞方一道花费5年时间编写了该国历史上首套13本农业职教系列教材,为埃塞职教事业迈上新台阶和农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被埃塞方称为“职教发展的里程碑”。

  据悉,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共向非洲8国组织派出农业专家组11个,农业专家113人次,他们向东道国传授作物、畜牧兽医、水产、水利、园艺、蚕桑等领域新技术224项,完成各类小型工程建设项目35个。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举办37期培训班,邀请近800人次非洲农业骨干来华学习交流,同时通过农业援外专家组为受援国当地培训官员、专家、师生、农民共计29699人次。这一系列中非农业交流活动,有力推动了中非农业合作稳步向前发展。

  

 

  加强装备研发,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尽管非洲拥有地球上约60%的可耕地、丰富的水资源、理想的农业气候条件和数量庞大的年轻人口,但非洲尚未能够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塞内加尔驻华大使恩迪亚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够。”

  近年来,为满足非洲各国农业发展实际需求,中国农机院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平台优势,发挥国际项目孵化平台作用,与非洲加纳、科特迪瓦等多个国家的农业部门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在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家成功开展项目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苔麸是埃塞第一大主粮,种植面积达273万公顷,占其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2%以上。苔麸种子极小,千粒重仅为0.15克-0.2克,150粒苔麸种子的重量与1粒小麦种子相当,播种和脱粒精选很难。目前普遍采用的种植方式是传统的全覆盖人工撒播,生长不均匀,后期倒伏严重,且倒伏方向随机,机械收割难度大。埃塞市场上出现过的苔麸机械化设备由于无法适应苔麸的生长特性和埃塞的土壤环境,使用效果都不理想,苔麸机械化设备一直没有得到普及。

  为帮助埃塞方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农机院与埃塞农业部联合开展了苔麸生产机械化项目,针对苔麸机械化种植收获各环节,研制出了人力或畜力播种机、拖拉机悬挂式播种机、柴油动力式脱粒精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获机等系列产品,旨在提高埃塞广大小型农户苔麸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双方农业机械化发展。

  同时,中国农机院积极与埃塞农业部商讨,协助埃塞农业部建立本国的农机研发中心,共同建立本地化的农机组装厂,从根源上完善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真正实现农业机械的本土化。

  

 

  促进科技合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合作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中非双方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民生福祉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事实证明,要想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可持续的影响,农业必须依靠科学研究和日益进步的技术手段。”几内亚驻华大使萨拉玛迪·杜雷表示。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农业科技合作不断深化,中方通过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技术专家、开发人力资源以及主动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下的南南合作等务实举措,为非洲粮食安全、减贫和农业绿色发展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目前已与非洲23个国家的农业研究机构和驻非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涉及作物、蔬菜、植保、兽医、加工、农机、蜜蜂、沼气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非盟《2063年议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农科院通过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编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农业技术转移、农业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等方式务实开展对非合作,在作物育种栽培、植物病虫害防控、动物疫苗、沼气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合作进展。

  近年来,中非农业合作已从“一粒种子”发展到硕果累累。下一步,中方将继续与非洲各国携手努力,把握新发展格局提供的广阔发展机遇,深化中非农业务实合作,加强农业领域战略对接,完善双多边农业合作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拓展农业经贸合作,强化农业能力建设,促进中非农业共同发展,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非持续拓展农业合作空间(新时代中非合作)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文建美 2022-08-20 09:56:50

https://news.rednet.cn/content/2022/08/20/11739606.html?

“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一直以来,中国着眼于全球共同发展,让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希望。在农业领域,中国积极与非洲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和技术、推动农业产业链建设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探索农业创新现代化模式,让非洲民众吃饱饭、能致富,为推动非洲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

“为非洲农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2020年全球约1/10人口面临食物不足。其中,非洲面临粮食短缺的人口为2.82亿。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同时为保障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帮助西非国家建立水稻种植业体系”项目推介会不久前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西北郊一个农场举行,中国水稻专家向数十名当地农业官员、专家和农户讲解水稻品种、预计产量和种植技术。据介绍,当地今年设立了4个中国杂交水稻示范点,其中两个示范点已经完成了收割,产量比当地主推品种产量增加了30%到55%。

“当地农民讲,中国稻种的产量高。同样的地可以收更多稻米,很多人家终于能吃饱饭了。”尼日利亚国家农业种子委员会主任奥卢塞贡·奥乔表示,中国水稻种植和育种技术助力尼日利亚提升稻米产量,两国在农业领域有很大合作空间。

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在非洲国家推广杂交水稻、复合育种等种植技术,培养当地农技人才。在布隆迪,中国援布农业专家组用数年时间将当地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实现跨越式增长;在马达加斯加,中国专家研发出适合当地需求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品种,帮助农民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在几内亚比绍,中国农技组帮助当地农民引进和选育30多个水稻品种,编制《水稻种植技术要点》等中葡双语系列教材,对2.2万余人次开展技术培训,造就了一大批当地人才……

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秘书长拉哈里诺梅纳表示:“中国是全球杂交水稻研究的领航者,为非洲农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为非洲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市场”

“中国将为非洲农产品输华建立‘绿色通道’,加快推动检疫准入程序,进一步扩大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输华零关税待遇的产品范围,力争未来3年从非洲进口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去年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提出促进中非农产品贸易往来的便利化举措。半年多来,随着各项举措逐步落地实施,中非农产品贸易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非洲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国。

今年2月,第五届进博会东南非线上推介会举办,吸引约70家非洲企业参与,各国代表交流分享参与往届进博会的收获与期待。他们纷纷表示,非洲国家在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希望通过进博会进一步促进非中农产品贸易发展。据介绍,第四届进博会有31个非洲国家参展,展览面积2500平方米,南非的芦荟胶和红酒、赞比亚的蜂蜜、尼日利亚的香料、安哥拉的啤酒等产品广受中国消费者喜爱,不少非洲参展企业与中国采购商成功对接。

“进博会为出口商和买家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助力埃塞俄比亚咖啡对华出口”“期待通过进博会,让更多加纳可可及其衍生品进入中国市场”“南非红酒广受中国消费者欢迎,进博会为非洲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市场”……非洲参展商纷纷表示,进博会为非洲国家农业发展提供机遇,越来越多非洲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广大非洲国家在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中获得了发展机遇。

今年4月,为期15天的“第四届双品网购节暨非洲好物网购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成功举办。湖南、浙江、海南等多地通过中非主播直播带货、非洲原产地直播连线等多种形式,让来自20多个非洲国家的200多款特色产品同中国消费者见面,咖啡、红茶、坚果、辣椒等非洲特色农产品热销。据统计,在本届网购节上,肯尼亚的红茶、埃塞俄比亚的咖啡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09%和143.1%。非洲电商网购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激发中非农产品贸易的合作潜力。

不久前,首批210株陕西苹果种苗经渭南海关出口至厄立特里亚。为助力这批苗木顺利出口,海关提前向企业解读检验检疫要求,开通种苗出口查验绿色通道,为符合要求的产品快速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和电子底账。中国持续优化农产品进出口流程,为中非农产品贸易提供便利。

“这是向中国学习农业发展的良机”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中国在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将农业技术成果与非洲民众分享,助力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

“有了中国专家带来的大型喷灌机,我们的蔬菜产量从每公顷3000公斤提升到3500公斤,明年预计能达到每公顷4000公斤。”津巴布韦菜农弗朗西斯·穆塔萨兴奋地说。津巴布韦干旱频发、灌溉方式落后,穆塔萨的菜园常处于缺水状态,产量一直上不去。2012年4月,中国援津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正式启用。“中国专家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机设备,还为我们开设培训课程,手把手教我们使用这些设备。”穆塔萨说。指针式喷灌机、卷盘式喷灌机等先进灌溉设备的引进,解决了当地农业灌溉缺水的难题,农作物产量和收入也得以提升。

在乌干达卡隆古区卢卡亚镇,经过8年建设,由中企开发的中亿农业园目前种植了约1200公顷水稻。两年前,中国的植保无人机在乌推广,参与农药喷洒作业。据介绍,无人机能将药液喷洒成微米级雾化颗粒,既节省至少30%农药用量,也便于农作物快速吸收,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目前,这种技术的服务对象已涵盖政府农场、商业农场及农业个体户等多个群体。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安东尼奥·奎里多对中亿农业园机械化生产模式赞赏不已:“这是向中国学习农业发展的良机。”

近年来,中国在多个非洲国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工作,推动当地农业实现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在布基纳法索,中国农技援助项目组为布全国14个省的水稻、水利、农机领域技术员及农户开展农技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增产增收;在埃及西奈半岛,中国节水梯田模式助力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表示,中国利用现代农业快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对包括肯尼亚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有益启示。

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玛丽亚·海伦娜·塞梅多表示,中国农业创造了很多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的良好范例和实践,提供粮食安全、营养和生计的同时,维持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