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影语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文

苏州毒地毒了谁?

(2023-12-29 08:54:20) 下一个

          苏州毒地毒了谁?

 

第一部分: 苏州毒地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11月4日,苏州毒地炸翻舆论圈,8年前,上海陆家嘴集团在苏州拿下了一大块建设用地,在这里建设学校和住宅小区,然而这块地近期被曝出来,是一块早已受污染的毒地!

    引爆这起毒地的是一所建在这里的国际学校。2021年苏州雷丁学校(中英合资)盖好之后,按照规定,获得办学许可证之前必须通过环评,环境评测时发现苯并芘、萘严重超标,土地有重大污染,不符合用地标准。这所国际学校建在了一块毒土地上,苏州毒地事件由此引爆。

    毒地曝光, 看似偶然:这时因为在以GDP为导向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房地产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房地产开发中,一般来说,为了提升地块的价值,推高房价,开发商都会弄个好学校,同理,在苏州项目上,陆家嘴集团公司也引入了有900多年历史的英国雷丁学校,这是一所不折不扣的著名的世界级名校。

    其实这所学校2020年9月基本完工了,计划在2021年9月正式招生。但到了这个日子,学校因为手续不全开不了学,缺的手续就是土壤污染调查。外籍学校一般不了解国情,且雷丁学校办事也特别轴,没和当地政府说,也没和开发商通气,自己就做了检测,谁知一测不打紧,还真有污染,而且是不宜作为地产开发的毒地,然后这个毒地的盖子就解开了。

   英国人咬着陆家嘴集团公司不放,陆家嘴集团只好找苏钢,这事就越撕越大。

    表面上看,如果这次没有英国人“掺乎”,这事可能还发现不了,体现了这个事情的偶然性。

其实不然,这是长期以来以GDP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所造成的后果之一, 是经营城市理念,实施土地财政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毒地迟早是要爆发的,因为毒地早已存在,因此是必然性所致。

 

第二部分 毒地客观存在, 为何长达数年未解开 ?

   苏钢集团始建于1957年,位于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生产能力100万吨,以精品特钢为主的钢铁制造基地,连同当时闻名全国的苏州的四朵金花,是苏州的骄傲和名片。

    21世纪初,北大方正曾如日中天,疯狂扩张的北大方正看上了苏钢集团,一方需要投资(外来资本),一方想要扩张,很快双方一拍即合,2000年5月,苏州市国资委、苏州市工投公司与北大方正签署资产重组协议;7月,北大方正对苏钢集团进行全资收购,并于2003年正式入主苏钢集团。

     这时的苏州,以GDP为导向的经济迅猛发展,引进外来资本雄踞国内城市第二名,外来资本多,体容就大,所以GDP体量就很大,经营城市,土地财政红红火火,以9168亿GDP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五,名气大操,(暂不论城市排名有无实际意义,因为城市的规模,人口,地域,地理等都无可比性)。

    正像曾经的著名品牌—四朵金花, 已经被外来资本吞噬一样,苏钢集团总资产也从2014年起开始减少,资产负债率上升到2016年6月30日的98.71%;净亏损也在扩大,仅在2015年度就亏虚5.9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更是由正转负。

   2013年,北大方正为苏钢集团制定全面转型升级战略,规划3~5年内筹资100亿元投入“北大方正·苏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北大青年城”是其中重要板块。纳入“北大青年城”的规划地块有17宗,其中14宗正是此次事件中的毒地。

   2014年2月,北京大学黄姓校长助理出席“北大方正·苏州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项目全面转型升级动员大会。他表示规划得到苏州市政府及高新区政府的全力支持,该项目的全面启动将促使苏钢打造成为苏州高新区西北部的新名片。

   因为这个规划,苏州市把项目涉及土地性质从工业用地变成商业用地,这也为后期苏钢集团将这些土地挂牌转让打开方便之门。但方正擅长的是资本运作,当资本野蛮生长受到理性管理时,北大方正就出问题了, 曾经的许诺无法兑现,宏伟的“蓝图”最终没有实现。2016年,苏钢集团不得不售卖“北大青年城”地块,17宗地本该建成综合产业园项目,却被用作地产开发。以高价抢下这些地块的是财大腰粗的陆家嘴集团,本想在苏州的GDP经济狂奔中, 分得一杯羹,却不幸买了毒地,曾经的“踌躇满志”碎成了“一地鸡毛”。

    因此,毒地事件之所以长时间没被解开,实际上被北大方正和苏州GDP经济在那些年狂飙中被掩盖了。

 

第三部分  鱼米之乡与毒地

     自古以来,苏州号称鱼米之乡,人间天堂,过去的苏州, 小桥流水,风色如画,肥沃的土地变成毒地,并非一朝一夕,  不免让人联想起17年前, 轰动一时且有争议的文章:《园区十年的罪恶!》和《千万别去苏州工业园区工作》, 至于工业园区有没有电子污染, 有没有蚊子, 没有看到明确的科学的结论, 但时任疾病防止中心卫生监督二科科长朱某的“15万园区职工,职业病例为0”,“员工身体不适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与电磁辐射没有直接的关系。”“电磁辐射衰竭性很强,达到一定距离就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的名言,让人们记住了苏州, 这种把话说绝的且有点讽刺味道的话,让人们觉得苏州好像是一个人间天堂

    诚然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新建项目需要环境测评,这本是以人为本,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的美好之举,但环境评测为何前后矛盾?是否有腐败存在?是否存在利益转换? 为何苏州的环境监测机构与中国环科院的检测报告截然不同? 在毒地土地出让、环评和调规变性过程中,这些检测评测机关、单位涉嫌存在违法违规、弄虚作假和不履行法定职权的侵权行为? 这些问题有待相关部门给与解答。

   曝光的毒地原为苏钢老产区,属于工业用地,分为焦化区和非焦化区,苏钢集团在2016年挂牌拍卖前,委托了苏州市的环测机构对焦化区进行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并编制了风险评估报告。报告显示17个地块中,仅位于焦化区的4号地块存在严重污染,需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治理,2号地块及其附近个别超标点位不需要治理修复,其他焦化区地块均适用商业、公共市政等用地类型,非焦化区地块则适用住宅、学校等各类用地类型。

    而在2022年,陆家嘴集团公司在开发2号地块建设雷丁学校过程中,因地块土地污染严重而导致环评未通过政府审批,并因此委托中国环科院案涉地块全部重新开展调查评估,评估结果显示17个地块中共有14个地块存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其中已建成幼儿园的13号地块和已建成学校的2号地块尤其存在严重土地污染。

    两份截然对立的环评报告,存在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标准不一样, 二是指标不一样,苏州在引资的实践过程中,为提高审批效率、促进营商环境,政府有时会采取环评告知承诺或容缺受理的方式,即“先发证,再审查”。显然,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即对建设在2号污染地块上雷丁学校的办学许可采取容缺办理,后者的建设和办学直至2022年“雷丁学校测评有毒”爆发后才被叫停。

   不仅如此,陆家嘴集团方面已确定绿岸地产名下1号-13号,及17号地块等14块土地存在污染。早在2023年1月和7月,绿岸地产收到了环保部门的两张罚单,合计约545万元。这说明,毒地并非在2023年11月才存在和发现,而是在2022年或更早,相关部门就知道该事,只不过大众还被蒙在鼓里。

    实际上,“毒地”并非无法修复治理,只是耗资不菲,需要有人出面为污染治理埋单之时,矛盾争议才再次集中爆发。事前预防,永远胜过事后修复。借此“苏州毒地案”爆发之际,有必要冷静反思其中所暴露出的制度失灵等问题。

    毒地事件爆发后,苏钢和陆家嘴集团公司互相指责,推卸责任,概括起来集中论调:

    2023年11月10日0时30分,苏钢集团深夜发声称:

    这地本来就有可能有毒,陆家嘴集团早先就知道,别装无辜;

    你们本来就知道2号地块有毒,却还要造房子,现在东窗事发是咎由自取,别怪我们;

    提醒过你们这地方地下水和土壤都不能乱动,你们不听,所以责任在你们。

     一句话:苏钢的意思就是,我告诉过你了,然后你硬要上马,因为那时候房地产正一片火热,今天楼不好卖了,你反咬一口了。

 

    换一种假设,如果今天房地产依然生猛,买地随便盖了房子依然能够大获其利,陆家嘴和苏钢还会就闹起来吗?还会把真相公布与众吗?

毒地曝光的症结,就是因为买地上项目之后,楼市萧条导致房卖不出去,投资收不回成本,于是买方觉得吃了大亏,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找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不合规之处,试图借此退货索赔,回收资金。

    毒地被曝光,房子没法卖了,上百亿的损失必须有人负责,于是投资方被迫打破这种默契,来挽回成本弥补亏损,毕竟土地流转和项目建设中的不合规因素,就像查消防和查税务一样,真要有心找,是一定能查出问题的。

    目前该项目住宅区已建起多个居民楼小区,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2019年建成的锦绣澜山峰誉庭仅有700多住户,而2021年开售的锦园目前仅入住20多户。其中,锦绣澜山峰誉庭1到3号楼为苏钢集团的安置房,居住者多为老人,而4到6号楼为商品房,购房者多为在苏州务工的外省人员。住户都是弱势群体, 外地人, 安置苏钢老员工, 鲜见有公务员入住。住宅区多名居民称,他们入手时房子的价格高于周边其他楼盘,但现在房价因“毒地块”事件已出现大幅下跌,而更令他们担忧的是,至今没有人告诉他们是否存在被污染的风险。

    而已建成的雷丁学校操场上长满杂草,崭新的教学楼也处于闲置状态。

    现在房地产正在逐步走暖, 不知当时公开毒地事情的各方,是否有有一丝后悔之意, 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 相关各方联手做个新的无影响生命安全的评估,安抚公众情绪,当房地产再次雄起时,不妨在赚个满盘。

 

第四部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发展的硬道理

  经济高速发展,污染不可避免,主要治理得当,毒地完成可以控制消融,

在本次苏州的毒地事件中,检测出的苯并芘是钢铁厂焦化车间的常见副产物(在烧烤中也会有出现)。其强脂溶性对有机体危害较大。而另一种污染物——萘,我们则更为熟悉,它的制品曾在我们生活中大量使用,就是衣柜里的樟脑球。

    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遇到受污染工业地块的情况并非国内独有,是个世界性的现象。但污染后的棕地的土壤亦可修复。

    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便是换土法。将所有受污染的土壤挖出后用新土重新回填,相当于彻底换了一波地。挖出的受污染土壤,应当封存或焚烧处理。如果无法完全换土,还可以采用客土法或是覆土法,客土法为无污染土壤与之混合,覆土法为以新土覆盖旧土。

   例如,在昔日的欧洲钢铁工业中心-德国鲁尔区的北杜伊斯堡,昔日钢铁厂便化作公园。在改造时,设计师巧妙利用了钢铁厂原有的大量原料库房,将挖出的受污染土壤存放其中并封存。这样,既成功处理了污染场地,又保留了工业建筑原有的风貌和功能。

   当然,治理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新进的技术,成本不菲,谁来买单,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005-2013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土壤质量普查。结果不容乐观,如此次苏州毒地事件涉及的工业废弃地,在调查的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9%,主要污染物为锌、汞、铅、铬、砷和多环芳烃,主要涉及化工业、矿业、冶金业等行业。而矿区,工业区甚至耕地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

    民以食为天的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DDT和多环芳烃

    若耕地不安全,饭碗如何能保住?无论如何,人们都不应该在一片受到污染的土地上工作学习生活。生活在一片无污染的土地,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也是最基本的和必要的生存条件。

    在经济高速增长中不能迷失方向,苏州本来是个千年古城,小桥流水,独具东方韵味,但是工业化进程,摧毁了这座吴文化古城, 以炫耀工厂林立、偏低开花、世界500强设厂为荣,以引进多少外来资本,建立多少工厂为自豪,外来资本多,体容就大,所以GDP体量就很大,

    这种通过大量引进外来资本的发展道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GDP经济总量直线提升,奠定了苏州在全国大中城市GDP排名靠前的经济地位,

    为了提高自己城市的GDP,为了提高个别政客的业绩,外商来了,大呼欢迎,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自己孩子的健康,不在乎制造企业有可能给环 境带来的污染……这些行为将给我们后代带来严重的危害。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的更健康, 更快乐, 如果狂奔的GDP以损害环境做代价,而去创造政绩,毁坏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或者明治土地被污染,却不去及时治理, 这样的发展理念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第五部分:  毒地毒害了谁?

 

   毒地事件的各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涉事毒地事件各方,谁欺骗了谁不是普通群众关心的问题,普通群众,特别是居住在这款毒地上的人们或已经购买了房子, 将要居住在这款毒地上的人们, 她们的健康是否能得到保障。

   通观苏州毒地案涉及单位与人员广众,历时漫长,卷入资金与资源巨大,却直到最后才因与外国合作办学而发现毒地的现实,让社会应该警醒到:苏州毒地案不能仅仅因为案值巨大而引起关注,而应因为它深藏着普通群众生命财产缺失保障,只能活命于侥幸状态的灾难密码而值得关注。 

   为什么毒地长时间无人过问?苏州毒土地早就有人质疑,却能过关通审,获得相关环评官符,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销售给普通群众,最后使一块毒土地产生经济效益,转化成GDP经济增长。在这整个过程中,部分政府部门及其相关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与企业利益是一致的,而在权力统领一切,权力不受质疑的情况下,将一块毒土地操作上市就是轻而易举与顺理成章的事,背后无不隐藏着权力参与操控的影子。

    毒地毒了谁? 首先是那些无权无势的普通来百姓,毒地上建设的居民小区,鲜见有公务员居住,其次是毒了那些以为苏州是天堂,不远千里去苏州安家落户的外地人,当然毒地还毒害了人们的纯洁心灵, 毒害了人们对环境部门的公信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