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之隙的博客

学习,思考,分享;历史,时事,人生
言虽简但求一语中的,力未逮仍望民智终开
正文

从利己的角度看“施恩勿念”

(2019-01-19 23:50:37) 下一个

施恩勿念,就是给人别人恩惠或者帮助,不要自己总记着。这是一个似乎很有道德的做人标准,其实所有的道德标准都可以从利己的角度去看待。今天我们就聊聊从利己的角度看“施恩勿念”。

现实中,人内心会倾向于放大自己对别人的恩惠,而缩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举个例子,A给B介绍了一个不错的工作,A会觉得:没有我引荐,你能进入这么好的公司吗?B会觉得:你是帮忙穿针引线了一下,但主要也是我自己很努力地准备面试,才最后能进这个公司的。而且,你又不是唯一一个能帮我引荐的人,你不愿意帮我,我还可以找C呢。

内心会放大自己对别人恩惠,其实就隐含了别人欠了自己,有了这个想法,就埋下了未来关系出问题的隐患。别人稍微少做了一点,就会觉得自己吃亏了。不知道您有没有的这样的经历,有些人在和人发生的矛盾争吵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把自己认为过去对别人有恩惠的地方,把别人对自己忘恩负义的地方都说一遍。这在有些夫妻吵架的时候尤其常见,一方或者双方都把过去的陈谷子烂芝麻翻出来,用以证明自己的好,和对方的坏,而导致吵架的原因本身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吵架除了进一步互相伤害感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一个人在矛盾冲突的时候不断地提及自己过去那些所谓的恩惠,那些事情不但不再是恩惠,而变成了让别人反感仇恨的导火索,因为没人想一辈子都活在亏欠的心态下,而事实上能有多少恩惠是让要别人欠一辈子的也没完没了的。这就涉及到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处理矛盾的原则: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专注于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要把过去的恩怨情仇一起加进来。这样会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和关系的保持。

下面我想讨论人们常说的“升米恩,斗米仇”,有两种“斗米仇”的情况:

第一,如果您真的是对某人有非常大的恩惠/帮助的情况,您最好完全忘掉,永不提起。为什么?因为正常人的心态的这样的,当还能偿还的时候,会选择偿还,这就比方是朋友中礼尚往来的正常交往,谁都不会有亏欠的心理。但当人内心真的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偿还的时候,人是不愿意一辈子都活在亏欠的心态下的,如果您还时不时念及自己的恩惠,那对方的自我保护机制会启动,找各种原因和理由来证明您其实并非为了帮忙,而是为了自己。再用前面那个找工作的例子,B为了平衡自己的亏欠心理,可能会想:A其实把自己介绍过去,是为了挣点referral fee,或者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并非真的想帮我。结果就是一方要证明对方恩将仇报,另一方要证明对方的初衷是有利可图,朋友就变成了仇人。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应该第一永不提起自己的帮助,第二找些事情来请求对方的帮助,这样会让对方心理平衡,双方还可以维持平等互利的关系。

第二,帮助太频繁。太过频繁的帮助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付出,当停止付出的那一刻就是反目成仇的时候。不用说朋友,连夫妻间都是如此,比如说一方A经常帮另一方B搞定工作中的一些事情,如果有哪一天没帮,那B对A几乎一定是怨恨的。所以生活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帮忙是为了让别人更独立,不是为了产生依赖。没有必要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实力而帮忙,这种心态下的帮忙就会导致上面的问题。

最后,我不是想表达每个人都内心暗黑,不懂感恩。恰恰相反,我上面阐述的例子可以发生在几乎每个人以及周围人的身上,这些人也并非什么坏人,只是人的内心最自然的想法是为自己辩护,所以“施恩勿念”就是为了防止自己内心放大给别人的恩惠,减少别人的亏欠感,从而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