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飞号

草根原创,旨在宣传和弘扬中国中医针灸,分享在北欧芬兰的临床工作随笔并生活随想
正文

从汉字到中国文化与哲学

(2018-12-19 23:45:00) 下一个

引言:自童蒙开启,学习汉字之初,我们就知道汉字的魅力之一象形,例如,山,水,火,木......。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累积,阅历的丰富,我们渐渐明白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的从“个象“到“抽象”再到“共象/普象”的辩证思维。 如果仔细推敲玩味一个个单个的汉字,也许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共象。 毫无疑问,小文绝对有牵强附会的感觉, 如果多少能引发对汉字及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思考也就足矣。

 

摘要:《易经》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汉字的象形到底是仅仅象“形而下”的器, 还是也象“形而上”的道呢? 也许兼而有之。

 

正文:坦率讲,以鄙人的学识绝对驾驭不了如此大的题材和概念。 毕竟汉字非常的渊源流长、高深奥秘;中国文化非常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中国哲学更是非常的浑厚深沉,玄妙莫测。碰触任何一方面都需要相当的学识、功力和智慧。 但是,碰触了又怎样? 中国文化最以包罗万象、兼收并蓄见长,从来不怕胡说,就怕不说。 仅仅以个人所见,稍稍谈一点点从文字到文化与哲学的联系, 旨在抛砖引玉,也就不怕砸伤自己了。

 

从文字本身的角度而言,世界上任何语言文字都应该是平等的,毕竟文字的基本功能是交流和记录,表意和传情。 似乎“天赋人权”, 人人生而平等,在人格上绝对平等,没有上下高低之分。

 

 

据史料考古以及文字专家研究发现, 世界上三种最古老的文字当属, 1.  大约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2. 大约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3. 大约 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这些古老的文字都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渐渐发展成为表意文字。但随着历史的推进,两河流域的楔形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都已湮灭失传。 而早期形式的甲骨文字却演变为现代汉字,是古文字中仅存的一种,仍然保持着象形、表意等特点。

 

说起文字的表意功能,应该说汉字并不是唯一。 例如,大家熟知的英文也有表意功能,譬如,psychologist、scientist、biologist, ......, 只要略懂一点英文,即便没有学过这些单词,一定也会明白它们指某些方面的专家。正如, 江、河、湖、海.....,只要略懂一点中文,即便不认识这些字,也大略可以猜测它们跟水有关, 所以,中文并不是唯一的表意文字, 但很显然中文是唯一的象形加表意的文字。 

 

 

除了象形、表意、指事、假借、形声和转注等特征之外,汉字再没有其他额外的特征和内涵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可以略略看几个例子。

 

譬如,“活”, 从会意的角度很好理解, 舌头上有水就表示有活力。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望、闻、问、切乃中医四诊,其中望舌苔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看过中医大夫的一定都有吐舌头的经历。既然提到了中医,我们就可以沿路前行。 

 

舌头上的水,中医讲“唾涎”, 美称“甘露琼浆” 或者“金津玉液”。  严格意义上,“唾“和“涎”是有区别的,其中“唾” 是唾液中清亮稀薄的, “涎”是唾液中黏腻稠厚的。 按照中医五液理论, 肺在液为涕、心在液为汗肝在液为泪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简单点,可以理解为通过泪液、汗液、鼻涕、唾和涎的分泌功能以及颜色、味道、数量等具体情况就可以根据中医的藏象学说由外象(展示出来的外在景象)向内藏(藏在里面的内脏器官及气、血、津、液等)推测判断肝、心、肺、脾、肾等脏腑、经络的功能状况和病变。 

 

 

中医概念里,脾(胃)为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也就是说“唾”和“涎”分别由先、后天之本的精气由下向上气化、升腾、输布于舌上的津液。先天之本盈实,后天之本旺盛,自然口舌生津,唇齿溢香。反之,先天之本匮乏,后天之本失养,自然咽干口燥,食色无味。

 

通常,活力十足,生机勃勃的青少年,不要说看到,即便听到好吃的、好喝的都会垂涎欲滴; 反之,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即便摆上一桌子的满汉全席也不会流出半点子哈喇子水。 此外,就算一个小小的伤风感冒也会导食欲不佳、口舌无味,更不必谈久病、重病缠身的患者了。这些都跟后天之本 - 脾(胃)和先天之本 - 肾的功能旺盛与否息息相关。

 

所以, 请再不要随地吐痰吐口水了 不单单污染环境,损害形象,关键是生命的“活水”很重要,很珍贵。 

 

 

弱弱了解一点气功, 或者瑜伽等的导引、吐纳、入定、禅坐等修行的人都该知道,尽管它们在姿势、呼吸、意念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有一个地方非常雷同:就是嘴唇微闭,舌抵上鄂, 以求先、后天之本精气相交, 任、督二脉经气交通, 阴阳和合,“活水”润泽, 身体康泰。

 

综上所述,由“活”会意至口舌之金津玉液,但进一步深入至先、后天之本已经超出了会意范畴。很显然与中医有关。医易同源,《易经》又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  因此,“活”的解读已经超越了会意、象形,而是折射出了华夏文明的哲学思想, 也就是说与形而上的道一脉相承, 即,象道(象哲学)。

 

 

再譬如, 肺,肝,胆,脾,肾, 肠,腿……等与躯体器官等相关的字都有“月”的部首, 但《说文解字》里归入“肉”部。 从会意的角度很好理解, 这些字都跟“血肉” 有关。 如果继续问为什么, 还是需要《易经》哲学及中医理论。 

 

《易经》言: 一阴一阳为之道。 而, 日月分别为宇宙万物最具有代表性的“阳”和“阴”。 《说文解字》云: 月,乃太阴之精。   《黄帝内经》言: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阳化气,阴成形 — 对应于身体,有形有质的脏器、骨骼、肌肉等便是“阴成形”的具体呈现。所以, 也就不难理解与躯体器官等相关的字大多有“月”/“肉”部首了。 

 

气质好、气质优雅等常常被用来夸赞一个人。 所谓的气代表“阳”, 即,一些无形的、不可触摸到的、但能深切感受到的、却难以用语言精准描述的精神、意识魂魄等状态。而,所谓的质代表“阴”, 即,一些可以通过触摸等感受到的特质,例如,绵软细腻,光滑酥嫩,圆润丰满等等。当然,人乃小宇宙,浑然一体, 阴阳相济,所以,很少会评价: 某某某气好质差,或者气差质好。

 

 

刘力红教授在其《思考中医》一书中数次感叹和赞扬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的2句话:1.  “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2. 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易经》之所以被奉为群经之首,中国哲学之圭皋,因其无处不渗透散发着先贤圣人的伟大智慧:“……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正如上面提到的中医防御、诊断、治疗疾病的精髓之一:由外知内的藏象思维,  《易经》的象思维以具体的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以“象”为思维模型,取类比象, 从“个象”到“共象/普象”,以动态、宏观、全面整体的角度模拟、阐释、推衍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演变发展、运动变化,探究和揭示宇宙、生命的奥秘。

 

 

汉字脱胎于中国哲学, 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但从始创到现在, 其自身始终完全携带着象形,会意等特点与功能。如果“咬文嚼字”至象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也许,汉字的象道、或者说象思维也是汉字为人类最高智慧结晶的具体体现之一。

 

正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的“器”就是有形质、有结构的东西,即物质世界。 而“道” 便是无形的,包含精神的、意识等层面的世界。

 

汉字的象形到底是仅仅象“形而下”的器, 还是也象“形而上”的道呢? 也许兼而有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