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广东洪水之我见 (2)

(2024-05-09 19:26:06) 下一个

本年广东广西两省的暴雨成灾,恐怕绝大多数人都始料不及。老天爷近似老顽童,左跳右蹦的逐个城市去捣乱,有的地方甚而是玩完又再来。

于是乎有人在网上大骂政府用了多少个亿去搞的排水工程是豆腐渣之类,“一塌胡涂”不假,然既冤也不冤。当大暴雨来临而在城市看海,是世界性的难题,是“疏”或“堵”,各有各的招数,其效果有时也得看老天爷。但在广东广西两省而言,是有不少可商榷的地方。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策的基调是唯GDP论,故无论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均大量占用良田兴建高楼大厦及厂房,以抬高地方的生产总值,却缺乏基础建设规划,以利长久的经济发展。尽管这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尤以中国为甚。上从政府﹑下至平民在改革开放前穷怕了,都将能赚的钱同在刀刃上,刃是锋利了,刀背却是软的,一锤下去,刃卷背凹,惨不忍睹。在政府官员而言,求的是政绩,却不管日后的洪水滔天!事实上他们也真的管不了,教育制度也给不了配套的人才,更没有相应的拨款,那么谁提谁倒霉。到后来出事了,虽拨款也效果不大,只能是后任的官员们鞠躬如仪,追责调查轻轻拖过。

下图是无数城市发展现状的一个剪影,当知“城市见海”是一种必然。

在上图来说,环境保护不足导致河床升高是不争的事实,加上各种城市垃圾随排水管道流到河岸,造成排水不畅,在暴雨下更如是,倒逼上图盘地内水位提高,这是城市看海的原因之一。

昨天再广东电视台民生频道看到一条街道每逢大雨必定水浸,水深视雨势而定,一浸则数日。经投诉后环卫派车来用高压水通渠后就顺畅了,据说是沙尘及树叶堵塞的缘故;而有些街道则连浸一个月,水仍未退去。按这情况来说,是排水管道是设计问题。管道的截面积及倾斜度﹑附近是明渠暗沟的连通及截面积等等,都可以计算排水的最大值;而结合每小时的雨量及排流面积亦可决定排水管道的直径。既然用高压水可以通渠,也就是说附近街道的排水也可以提早,这亦说明城市管理出现问题。

大多城市在近郊的防洪堤边设有抽水机站,然如上图所见,不管抽水机站的大小,以致开足马力对城市的排水都是杯水车薪;尤其在河水上涨时更增加下游防洪的压力。

山东济南及重庆都曾引进外国的理念,如海棉城市,都不能奏效,原因是能疏导水的面积不及需求。真正的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储洪区域来降低城市受灾的压力。原有备用的储洪区都因应经济的需求而成为特区,一旦水淹,经济的损失更大(无论是恢复生产需政府担保输血,产业的经营成本加重,风险更高;故而城市只能承受更为频密的水患,市民承受及分担损失)。

平原地区的农村越来越受水灾的主因在各种不同的高速公路将地分割胜大小不一的人为盘地,水疏散的信道及范围缩小,一旦损失,直接返贫。

各大城市争相建地下铁路,却没有看到争相建地下去水渠道,这是中国建设的一怪。地下去水渠道直接通往河道或海,不会太复杂,比灌地下水简单得多。

另一怪是无论城乡,均未见有建筑的防水限制高度,例如建筑物必须有防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等,这些防水限制高度依不同地区的雨量及历年记录作为标准(或许我是孤陋寡闻),任何人或单位均需依照用途来按防水限制高度来审批。在现实设计中,这些标准并非没有,君不见凡政府机构的办公大楼,何尝不是高高的步阶才到,水是淹不到的。民间是年年暴雨年年灾,假如将近年这些损失累计起来足以完善地下去水渠道有余。将这些未来的隐形损失作为建立一个部门专门为城乡设计,起码不至总在报导甚么“百年不遇” ﹑ “千年不遇”要好得多。

10多年前,在昆士兰布里斯本的一位网友刚卖了个两层的房子,下层空荡荡的用木板围住,只作储物用途;外面是木楼梯通第二层才是生活空间,他是打算将下层利用起来。马路对面是单层砖木结构。经询问地方政府,据说该地区的水患区域,不建议改建。他是感到奇怪,对面单层碰上水灾又如何?自己的是两层,水灾来了还有上层可躲。

我是建议他暂不考虑。这有几方面原因:他是刚买的房子,需要贷款,故经济上存在压力;现在买的房子虽然只有两个房间,但他夫妇当时只有一个孩子;客饭厅极为宽敞,可以多间隔一个房间留待双方父母来探时使用(平时可作书客房)。他夫妇是刚移民不久,无论工作或收入都并不稳定,故先安居再说。

更长远一些去考虑,当数年后工作或收入都稳定下来时出售现时的房屋,再依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购买条件好一点的房屋。同时布里斯本是澳洲政府主打的旅游城市,城市水患问题必会优先考虑,倘环境有所改变再图改变也不迟。

当时他将房屋的照片及地方政府答复的回信发过给我,前些日子查其它资料时还见过,这两天却遍寻不获。

下图是1971年时布里斯本政府公布的水患地区示意图,现在应有所改变。

倘老天不疼﹑政府难管,但办法总会有的。

例如普通人家或小商铺,在门的两侧加“ㄈ”形管,当水一来插上挡水板(宽度太大的话,适度用沙包顶住),水涨再加挡水板,挡水板外钉上防水胶纸堵塞缝隙。挡水板易于收藏,平时应可作安放物品的层板用。另外一招是学越南,家中或店中长期配置抽水泵,水一来则往外抽水(在有挡水板的情况下),腾出人手将贵重物品往安全地方转移。这其实很简单,观念改变而已。

假如洪水过门顶,有必要考虑加一层了。这也容易,房子的四角加混凝土柱,房往上移,楼下作安放杂物用。这样做成本相对减轻,在建期间也不大影响日常生活。

办法是千变万化的,躺平就无话可说了。

真的是年年水灾年年难过的话,搬迁则应是不得以的办法,否则年年损失年年穷,有必要吗?

据说现在报读建筑的学生大幅减少,一些设计公司也在裁员。我是不知道为政者及高校是怎么想的。用部份救灾的人力物力成本移作栽培城市设计的学生及安插一些毕业生作调研,不也是一条路子吗?

对于治国理念的文章看得多了,仅在“爱思想”(http://aisixiang.com)就有不少,连2019年的中央四中全会也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 “社会治理”被提升为一种治国理念,甚而是前沿探索的精华;5年过去了,却体现不出来。大概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协作互动的学术探究成果斐然,却仍在“有待开拓发展阶段”。

今年的“龙舟水”尚未开始,后面的台风季节陆续有来,水灾会持续多久?不知道。愿故土故人谨之慎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