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璇子

把日子过成诗, 让生活留着馨香。心中守着爱,笔下的思绪,如仙鹤在蓝天下翱翔,自由自在。
(空中璇子博客中璇子原创,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谢谢)
个人资料
正文

转帖:北冰的《试述汉俳是中国诗歌》

(2020-05-13 23:08:26) 下一个

提及唐诗绝律,中国老老少少无不知晓,就连咿呀学语的幼儿都能背诵几首。再提起汉俳,有的诗人写了几十年诗,都没听说过这个词,更不知道汉俳长什么样子,局外人更是不知道汉俳是个什么物件。

    汉俳爱好者或多或少知道,汉俳是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产物,真正诞生于1980年5月30日。这天,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和中国作家协会顾问林林先生,参加接待以大野林火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访华团赠送松尾芭蕉(日本俳圣)、与谢芜村和正冈子规等历代俳人的诗集,接待会上,赵朴初先生有感而发,当场作诗三首:

 

上忆土枝翁/囊书相赠许相从/遗爱绿荫浓

幽谷发兰馨/上有黄鹂深树鸣/喜气迓俳人

绿荫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

 

专家、学者根据赵朴初先生的"和风起汉俳",把这三首诗定为“汉俳”,其形式为每首三句,每句字数分别为5字、7字、5字。

    此后,有人说汉俳是日本诗歌;也有人说汉俳是日本俳句翻译过来的;更多汉俳爱好者知道汉俳是我们中国诗歌。那么,当前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所有人明白:“汉俳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是中国诗歌的新诗体”。要想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就必须拿出强有力的证据。

    翻阅《辞海》(2009年10月问世)第六次修订版没有“汉俳”一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网络海寻,众说纷纭,没有可靠的依据。还是纸质资料可信度更高,权威人士诠释更有说服力。经查阅发现中国人民对外协会副会长、 中日文学研究会会长、汉俳创始人之一林林先生说过一句话便是最有力的证据,切不容置疑!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古代汉诗是输出的,现代汉俳是引进后由中国诗人再创造而成的。”(节选自段乐三《汉俳的由来》一文)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1)中国古代汉诗的输出,成就了日本俳句。这就是说,日本俳句受中国汉诗的影响,是日本诗人在借鉴中国古代五言七言绝律的基础上,又渗透日本本土诗歌的元素形成发展起来的日本诗歌。

(2)汉俳是中国诗人创造出来的中国诗歌。为什么这么说呢?通过对“引进”、“中国诗人”、“再创造而成的”这几个词语进行分析推断,就可以找到答案。特别是“再创造”一词,实事求是地告诉我们汉俳是中国诗人智慧的结晶。“引进”,说明汉俳是受俳句17音三句(分别为5音、7音和5音)为一首的影响。中国诗人又糅进了中国文化元素即汉诗的韵律而创造出来的中国诗歌,是中国诗苑的一朵崭新奇葩,并非“完全仿写”亦或“翻译”日本俳句。

综上所述,林林前辈这句话最有分量,最有说服力,也是最可靠的依据。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汉俳是中国诗人用汉语言创作的中国诗歌。

    另外,中国汉俳学会会长刘德有先生说:“俳句是俳句;译成汉语的俳句是译成汉语的俳句;汉俳是汉俳。它们各不相同的。”(节选段乐三《怎样认识汉俳》一文)。

由此可知,汉俳不同于俳句,也不是译成汉语的俳句。汉俳就是汉俳,就是汉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中国诗歌的一种。

    还有,中国汉俳学会副会长林岫先生说:它不是日本俳句的简单移植,而是受俳句催生而成的汉诗新诗体。也就是说,无论格律体还是自由体,皆须是地道的汉诗,而非“洋泾滨”之类。(节选林岫的《和风起汉俳》一文)。

从这段话可知:汉俳是新诗体汉诗,是地地道道的华夏族文化,是中国诗歌的新品种。

    总之,通过汉俳创始人之一林林先生所述,及汉俳学会会长刘德有先生和副会长林岫先生所言,足以有力汉俳是中国诗人用汉语言创作的中国诗歌。汉俳姓汉(段乐三《正确对待汉俳》),无可非议。

    汉俳发展至今,刚好39个年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诗歌史上,如同刚出生的新生儿,这就需要广大汉俳爱好者长期不懈地进行创作、广泛宣传与推广,让更多人正确了解汉俳,正确认识汉俳,壮大汉俳写作队伍,创作高质量汉俳, 汉俳方能茁壮成长,源远流芳。

(2019年6月6日)

 

个人简介:

郜玉萍,笔名燕北冰、北冰、胖墩等。河北赤城人,张家口诗词协会会员,中国格律体新诗协会会员等。“华夏微型诗论坛”创始人之一,“和风汉俳诗社”创始人。《华夏微型诗》主编之一,《和风汉俳》主编、《汉俳诗刊》电子版主编。尝试过各种诗体的创作, 并有作品获奖,近几年致力于汉俳的创作、研究与推广。诗歌散见于国内外诗刊报纸,有诗入录国家图书馆、国家文史资料库及高等院校图书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