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实的抗战史研究和事实评论

为受过国家教育的中国人写作的内容。属于在大陆不能发表,遭到封印的学术研究。内容都是有最可靠史料根据的事实。一般人并不易懂。
正文

3.3. 第一次白台子夜袭(喜峰口之役,1933.3.10夜)

(2020-02-25 07:30:24) 下一个

 

3.3.1.中国方面的记录
在喜峰口作战中,日军方面史料共记录了中国军于10日凌晨,11日凌晨,12日凌晨的三次夜袭。第三次,即12日凌晨的营房,三家子袭击,是今日宋哲元29军大刀队神话的原型。第二次夜袭规模小,又没有建树,所以中方的史料彙编《滦东及长城作战》中只提及到3月10日,和12日两次。初次夜袭发生在10日凌晨。地点在白台子(喜峰口东北约4公里)附近。先看国军战史丛书第13卷《滦东及长城作战》中的记录。
9日入夜,接到第一关门东部长城线阵地失守的报告后,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于2300,向赵登禹发出如下指示:
一、已饬第一一零旅兼程增援。
二、该旅长应即设法将喜率口东北长城之敌驱逐。
三、倘正面险阻攻击困难时,可另派队相机向敌后方迂迴[1]♦。
关口东部第一长城线建立在陡峭的山脊顶,不仅正面(北)艰险难攻,背面(南)更难接近。混成第十四旅团长服部兵次郎在记述正面攻坚战时描述道:
“…城壁后方〔南〕是百尺绝壁,(在日军的白刃猛攻下)守军中或胆小者跳崖自杀,或勇敢者格斗至最后,化作日本兵枪刺之血锈”[2]♦。
可见此第一长城线的南面比北面还要险峻,一旦失守后,只能从长城线两侧出击,不可能再从正面(南侧)夺回。翌10日凌晨对白台子日军后勤的夜袭,即赵登禹按冯治安师长“倘正面险阻攻击困难时,可另派队相机向敌后方迂迴”的指示,部署的一次夜袭作战。下面是《滦东及长城作战》对夜袭战斗过程的描述:
赵旅长基于右令,即令第二一七团第一营营长王崑山率部于十日一时出铁门关以西长城缺口,经白枣林向自台子攻击,令孙团附率第二营于十日一时三十分出潘家口,由蓝旗地渡河,向蔡家峪攻击。第一营于一时三十分佔领自台子,将敌退路截断,并焚毁敌行李车辆,敌仓卒应战,死伤甚为惨重,第二营亦佔领蔡家峪,向喜峰口以北高地之敌猛攻,混战至拂晓,卒因敌步炮战车之联合衝击,无法续进,仍各循原路退回长城以南。计此次毙敌百余,虏获机枪十余挺,我阵亡赵柄榜、来发俊等六员,伤官兵百余人[3]♦。
此记录问题甚多。笔者分析,文章中第一营营長王崑山率兵出击白台子的部分是事实,其出击路线(长城小路),时间(凌晨四时),作战对象(大行李部队)等,基本能与日军记录吻合。但之后的作战过程叙述部分不然。特别是“毙敌数百余,虏获机枪十余挺”的战果部分。应是作战部队的虚报。作战不利退回,如何计算毙敌数字?
问题还在于另一路由孙儒鑫副团长率领出击蔡家峪(白台子西北约2公里)的第二营,其行踪不能在日军记录中确认。且蔡家峪第二营若按赵登禹前述命令,可确定被部署在铁门关(喜峰口东8公里)附近。从周围地形看,出桲罗台方向迂回至蔡家峪(东迂回)是近道,仅十公里内。为何远道友军地域潘家口后(按部署潘家口为二一八团接防地区),至蓝旗地越过山险进行西迂回?此段距离不算起伏也至少有20公里以上。23时受命后始作出击准备,翻山涉水20余公里,即使能赶到蔡家峪,也无法与发生在“1时30分”的王崑山营白台子夜袭战呼应配合。况且按日军记录,蔡家峪及其北部山地根本无部队存在,恒城子以西也没有日军部署,并没有任何实行此迂回的必要。所以孙儒鑫的迂回部队“向喜峰口以北高地之敌猛攻,混战至拂晓,卒因敌步炮战车之联合冲击,无法续进”之叙述内容很难理解。笔者判断有两个可能,一是编者将11日夜,大刀队三家子夜袭的内容,错误第和10日白台子夜袭混到一处。二是若真是从潘家口出发的经过蓝旗地迂回,到达蔡家峪附近时间应在天明以后,即日军记载11日午前9时,在桲罗台附近用机枪骚扰旅团本部的小部队(日军负伤一名)。

 

3.3.2.宣传册子《长城血战记》中的描绘
今日流传的抗战故事中第一次夜袭白台子的内容,并不是来自以上的战史记录,而都来自其后为了宣传的媒体版《长城血战记》中《五百大刀队杀敌一千余》一节内容。下面是其具体内容一部。
当王团行抵喜峰口时。敌军第一线。已在口内北左方之老婆山头布防。冯治安师长。…挑选大刀队五百名。于傍晚时。袒臂爬登绝壁。向敌仰攻。…出其不意。潜登山顶。挥刀乱砍。…千余敌人。被砍殆尽。遂将第一道防线克复。我方颓势。赖以挽回。而此五百健儿。得生还者。亦仅余三十余人而已。
是晚各部队。集结于喜峰口。…复于当夜十二时。派队夜袭敌营。…猛击其第二道防线。复毙敌千余。敌人所占得之左方山头。遂被我军抢回[4]
前段是描写午后的长城线夺回战斗,后段是夜间第一次白台子夜袭。都是前述战史记录的发挥(宣传)。此书(《长城血战记》)完成于战斗结束后约3周的1933年4月1日。有两个版本,主要背后编辑人是西北军冯玉祥系统的北平东方学社孟宪章(1895-1953,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可以说此书,正是之后各种大刀队传奇故事的原点,属于抗战政治宣传和为二十九军募捐的材料,内容几乎没有真实之处。诸如喜峰口之战日军“总计被俘虏及死伤者在万名左右”,“每夜至少砍敌日军千名以上”(朱庆兰文乞助捐款文章)(2页)的内容,或至今仍脍炙人口,出现在各种抗战故事,史书中的如下描述等,都初出于此书。
“二十九军。以太古式之兵器。大刀。竟将…具有最新式武装飞机。铁甲车。唐克车。及完备之运输系统之贼兵。杀得累尸万余。血肉狼藉。即其本国报纸。亦所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日支日俄日德历次战役战胜攻取之声威。均为宋哲元剥削净尽”(《长城血战记》)。
由于内容荒唐的出奇,多属于造谣,其中的重要文章并不见署名。出版社在发行精装版(正规版)时,也避开北平东方学社的实体,挂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艺术公司”,以备被谴责传谣。从以下插图也可看出其宣传的造假的拙劣程度。
  按国军第32军军部副官处长唐永良的文章,此假坦克是该部用木框纸布糊制,摄影后将照片寄给天津《大公报》杨敬慈“注明是宋哲元所部大刀队在喜峰口夺获日军的坦克”。“这些假坦克照片刊登之后,社会上对宋部二十九军未11I1二十九511热烈Uf品, 送!巴劳金等稍稍不施。”
刊负责人是锦敬兹
'fI'之后,社
,V
:ijí
""部也就以假作具,派人到天ì~ << 大公报》索要这些Hß. 月,以便草草
法各方面。记得揭lií'<豁始我来{亩,要求;1m l'll 多份'ZF始他仰交来音I1
陡在天津的负责入J执管照办。
可是战后今日,不仅不见有识者出来辟谣,更多有取此谣言写史作证者,且内容也更加充实。如以下徐秩编《喜峰口二十九军大刀队三挫敌锋》,泛滥于党报,军媒,描写的是第一次白台子夜袭,[5]
当夜,109旅旅长赵登禹派出两个营出潘家口外,夜袭日军。10日凌晨1时,218团第1营王昆山营长率领所部,由喜峰口农民宋贵生为向导,从李家峪北之石梯子长城缺口,经自草林向白台子进攻,袭击白台子的敌炮兵阵地。该团副团长孙儒鑫率领第2营全部于凌晨1时30分出潘家口,由石维周带路,翻越桃山和黄石崖,出杨碴子,经蓝旗地渡河向蔡家峪进攻,攻击驻扎在蔡家峪的敌人。
…凌晨2时30分,东路王昆山营首先占领白台子,将敌归路截断。他们冲进敌营,挥刀砍杀,并把10余辆敌接济车焚烧。此时敌约千余名,从睡梦中惊醒,一边慌乱勉强抵抗,一边仓皇撤退。王营乘胜追击,与敌激战数小时,肉搏冲锋十几次,砍杀敌兵二三百名。此时孙儒鑫团副所率领的第二营亦占领蔡家峪,将睡梦中敌人砍杀殆尽,又向喜峰口以北高地之敌猛攻,沿途将敌后方狼洞子、黑山嘴、南北杖子等处宿营之敌悉数砍杀,直逼敌西北高地背后…此役击毙敌人当在500名以上,夺缴机枪10余挺,但连长赵炳榜、排长宋发俊、宋长永、孙鸿宾等6人殉国,连长韩永顺、排长潘虎威、刘先科、全金锡等13人受伤,士兵伤亡约百余人。
从内容分析,此记录应是将11日夜(12日晨)真正的大刀队夜袭(第二次)中的传奇故事,再次复制于10日夜第一次白台子夜袭。到底第一次夜袭实况如何,须要看一下日军自己的记录。日军对此夜袭,有复数原史料记录可相互核对。

 

3.3.3.日军方面的记录
1. 「混成第十四旅团戦闘詳報」:
(10日)午前五时敌部队约百名,由长城方向沿小路来到恒城子对我先遣队大行李进行突袭,交战40分后将其击退。此战斗我(日)方死1,负伤7名,敌遗弃死尸50具[6]♦。
2. 「混成第十四旅团司令部陣中日誌」:
本日未明敌兵约200名,越过白台子附近长城鞍部入侵,袭击了恒城子附近松野尾先遣队大行李。敌我展开混战。不久向喜峰口前进中我第一中队主力到达,于午前六时将敌击退[7]
3. 「工兵第十四大隊第二中隊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
此时工兵中队的大行李,在乘马讨伐队小队长指挥下,于第二线的白台子露营。
“本朝0300,谙熟地理的敌部队,越过长城线顺小路来袭,大行李用輓马(拉车马)数头死亡”,得到报急后,(工兵)中队大行李长根本上等兵指挥行李队监视兵六名,与他大行李部队监视兵共同掩护行李,并对来袭之敌反击,可是来袭之敌并不示弱,反击中0500,一等兵大内久藏腹部中弹负伤(未贯穿枪伤)。不久乘马讨伐队来援,夜袭之敌终于被击退。大内一等兵是在战斗中射杀敌来袭之将校时,被其卫兵用手枪击中负伤[8]
4.服部兵次郎的记录:
服部兵次郎『戦跡を顧みて』中,有两页是有关3月10日夜袭战的记录,最为详细。据服部解说,此行李队是松野尾先遣队各兵种的混合行李队。关于袭击过程,文章云:
前线由于还在作战中,所以各行李队都停留在后方白台子待机。全部约车200辆,马600匹。由乘马讨伐队一小队掩护,在白台子附近露营。先遣队此时虽夺取了第一关门附近东侧高地,但两侧长城线其他高地仍在敌手,可居高临下监视山下我部队动向。如此,众多的大行李,车辆和少数卫兵在山下宿营的情报,招致了来袭之敌。
山上守敌暗通地理,趁夜顺山崖小路来袭,从东方,北方两方向袭击了我大行李队车辆。时间为凌晨4时,月落后,天明前。人员为约300名轻装之敌。受到护卫队的迎击,反击后,巧妙地潜入行李车辆群中,用青龙刀,手榴弹,步枪为武器横冲直闯。护卫队为减少行李,马匹损失,没有使用步枪仅用刺刀,棍棒来格斗驱敌。后乘马讨伐队来援,拂晓时分将敌全部击退。…我将兵死伤6名,马损失30匹,敌遗弃尸体20名前后。残敌大部分向长城方向,一部分向北方山谷间退去。…各队大行李均未遭到损失[9]
服部还记录了多数随军马夫的死亡。由于马夫不听卫兵劝告彻夜焚火取暖,成为被袭击目标,火堆周围,马夫多数死伤。马夫是作战开始前从东北内地征用的民间人马,一直拉着各种物资随军行进。多数马夫的死伤,使同伙中发生动摇,但在此时脱离部队返回家乡更加危险,所以幸免者吸取了此次夜袭教训。
服部记录比较详细,但也有不少误记。马夫焚火取暖,棍棒格斗等内容可信,应来自于经验者的口述,报告。但马匹数为600,死亡30匹的数字肯定是一个错误。3月9日旅团战斗详报记录的先遣队马匹总数为370匹,3月8日,师团(第八师团)统计混成第十四旅团全体马匹数(包括支那马)为394匹[10]。服部记忆中的600匹,可能是包括计数战马外征用马匹的,混成第十四旅团全部马匹总数。其中乘马讨伐队(110匹)和野炮兵第二大队的马匹(201匹),应随作战部队前进,此时在前线,并不是大行李队所属。所以除了战斗用马匹外,大行李队的马匹总数应约有200匹。
另据旅团司令部日志3月10日记录,此袭击后,向喜峰口前进的司令部一行,午前0900到达喜峰口北数公里白台子附近时,也遭到来自本道东侧高地(铁门关长城线)之敌的猛射。负责掩护的骑兵半小队与其对战。不久,“本朝在恒城子附近袭击先遣队大行李的敌败残兵约50名,携带两挺重机枪”也从本道西侧高地出现,与前敌配合夹击司令部一行。司令部文书指挥值班传令兵反击,终于将敌击退[11]。此战斗中旅团长险些中弹负伤。被传令兵等用马身掩护,士兵一名为此负伤。遭遇战中 “携带两挺重机枪从本道西侧高地(蔡家峪方向)出现”的敌军50名,应是国军方面描写的夜袭部队中孙儒鑫副团长率领的另一部(被称从潘家口绕攻蔡家峪的那部分)。
关于双方死伤,日方“死1,负伤7”的统计是战斗后的数据。实际有两名重伤者之后战伤死。最终统计可见热河,滦东作战结束后的旅团统计表《热河作战各部队交战状态一览表》,记载松尾野先遣队大行李方面,有敌兵数300,遗弃尸体50具,友军战死兵三名,支那马三十匹,战伤将校一,兵四名。之后旅团司令部方面(遭到敌机枪射击)之敌为200名,敌遗弃尸体10名,步枪,大刀若干,友军战伤将校一名。即最终统计是死三,伤六名。若加9日午后的攻城战斗中的损失死二,伤八名,3月9日至入夜(10日凌晨)第一天战斗中服部旅团共死5名,伤14名[12]
敌遗尸20具,也应该是较合理的概数。关于马匹损失,松野尾部队3月10日全体“战斗死伤表”中记载为死2,伤4匹[13]。此外还应有不计入日军作战损失内的,部分征用马匹和马夫的死伤。
笔者推测,此夜袭部队人数总约三百名。应从同一地点(铁门关以西长城缺口)出发后分路(不会是从潘家口绕路迂回,因为离距离太远,约25公里),袭击目标显露的白台子大行李队。以达到骚扰敌后,牵制昼间日军对喜峰口第二关门的总攻的目的。结果并没有太大成功。
 
[1] 《滦东及长城作战》1966年,25页。
[2]服部兵次郎『戦跡を顧みて』第二册、兵書出版社,1934年、203页。
[3] 《滦东及长城作战》1966年,25页。
[4] 《长城血战记》18页。
[5] 《人民政协报》2015年7月2日第10版。
[6] 「混成第十四旅団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満洲-満洲事変-112,1476页,防衛省防衛研究所,(Ref.C14030205600)
[7] 「混成第十四旅団 司令部陣中日誌」満洲-満洲事変-315,1094页。(防衛省防衛研究所)(C14030439700)
[8] 「工兵第十四大隊第二中隊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満洲-満洲事変-295,防衛省防衛研究所,74,75页。(JACAR:Ref.C14030403200)
[9]服部兵次郎『戦跡を顧みて』第二册、兵書出版社,1934年、220-221页。
[10]「第8師団熱河作戦戦闘詳報第10号」満洲-満洲事変-84_2,2104页。(JACAR:Ref.C 14030130500)
[11]「混成第十四旅団 陣中日誌」満洲-満洲事変-111,1160页,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Ref.C14030200900)
[12] 《热河作战各部队交战状态一览表》「混成第十四旅団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附录」満洲-満洲事変-113。
[13]「喜峰口第二関門付近戦闘に関する諸表」「混成第十四旅団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 (附録)」満洲-満洲事変-113、1859页,(JACAR:Ref.C14030213100)(此数仅为日军战马,不包括征用民间马匹(支那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