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民的备战

(2024-03-11 13:20:51) 下一个

1964年,越战升级,美国大规模轰炸北越,毛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三五计划以三线建设为重点。高校开始搬迁。毛说,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陈毅说,等打仗,我头发都等白了。

战备之风吹遍大地。我参加了学校射击队。用的枪是55式小口径,单发无弹仓,打一枪,拉枪栓装一颗子弹。这款枪仿的是苏联用来训练新兵的TOZ-8。我们训练包括学枪的结构,分解组合,擦枪,瞄准,有依托,无依托,立,跪,卧姿。打过几次靶,室内,卧姿,距靶纸25米。

射击很简单,表尺缺口上沿,准星,靶心,三点成一线,扣扳机。但枪晃动不可避免,训练,一是让晃动小,二是手眼配合,在三点一线的同时,扣下扳机。

口径虽小,还是能感到后坐力。室内,又没有防护,觉得身体随枪声震动,耳朵嗡嗡响,火药味刺鼻。多年后,再次走进射击场,火药味一下就把记忆拉回到当年。据说,人对气味的记忆是最持久的,果然。
 
看飞机投炸弹科教片,课堂挂炸弹剖面图,讲炸弹基本知识。记得讲过白磷弹,凝固汽油弹等,印象最深的是铝热弹,铝热剂燃烧温度可达3000度,能烧透厚钢板。

体育课从学初级长拳,改学刺杀操,用那种带橡皮头的木枪。动作有突刺,防刺,侧击,后击等。第一个动作是预备用枪,从单手持枪,到双手端枪。口令的用字拖长,枪字短促果断。突刺要领是手腿同步,不能先出腿,暴露意图,刺出后,虎口朝下,让枪不易被打掉。刺杀操第三套,开始连续三个突刺,杀!杀!杀!颇有气势。 练灵活性,还学了前倒,身体挺直向前扑,双手先着地,屈肘缓冲。

学校有一套练对刺的护具。虽然穿上有点大,戴上头盔视野不好,还是挺好玩的。对刺最有效的是骗刺,骗左刺右,骗右刺左,骗上刺下。骗的那一刺是虚的,对方拨开时,枪滑到另一侧突刺,常能得逞。我有一招,对方刺来,跃退,同时,左手脱开,右手像用剑一样将枪刺出,必杀!可是,两败俱伤。

那时讲要到艰苦环境里锻炼。暑假时,同学家里有关系的,小小年记,有的被家里放野战军当小兵,有的放大庆当小工人。这些“锻炼”过的孩子,后来都发展得很好。后来,文革大浪扑来,把一切淹没。

再后来,到北大荒农场。没当过民兵,因为我们属解放军建设兵团编制。当然也不算兵,因为我们职称是农业工人,简称农工。再说我们月薪32块,比当兵的6块钱津贴多多了,也超过留城同学不到20块的学徒工资。说兵团战士有点夸张,我们大概只能算边疆平民。

农场离苏联5,60公里,仅一炮之遥,也算是反修前线了。连里备战,设置了一个武装排。装备了两种武器,60迫击炮和54式冲锋枪。

60迫击炮,口径60毫米,抗战时,照法国60迫击炮仿制,抗日时大量使用,曾装备滇缅远征军,解放军沿用,一直到1961年退役。部队不用,就给我们送来了。

54式冲锋枪,由引进苏联PPS-43型冲锋枪生产线制造,1954年装备部队,因雷锋而出名,直到解放军1962年完成换装56式枪族。雷锋是汽车兵,换装备晚,所以还挎着54式。我们也算是接过雷锋的枪了。

淘汰的武器,会用的人不知到哪找,只能锁在仓库里。后来没人教我们,没训练过,也没弹药。当摆设供着,每年拿出来擦两次。这就是我们的武装排,虚有其名。(现在部队的步兵班又配备了60毫米迫击炮,在1000米之内构成曲直火力全覆盖。)

在团部参加的半个月军训,还算实在。主要是步兵战术动作,上午军事教员讲课,下午操练,包括枪械操作和分解组合,瞄准,投弹,单兵/小组战术动作。双手托枪,高低姿匍匐前进;单手持枪,侧身匍匐前进;抱枪横滚,穿越开阔地,寻找隐蔽物,掩护等。

幸亏是冬天,棉衣棉裤,狗皮帽子,手套,裹得严实。一天摸爬滚打下来,毫发无伤。要是夏天,不知会啥样。

最后一天,实弹。投一颗手榴弹,打10发子弹。打靶什么枪都有,我用电影里那种转盘轻机枪,设成单发。(转盘轻机枪,口径7.62毫米,苏军绰号“电唱机”。)

60迫击炮虽是摆设,那年修水利加拉练,还得背着。炮管5公斤,底座5公斤,炮架8公斤。背着炮架,冲锋枪,两把铁锹,加上三横两竖的背包,走得辛苦。第二天踩着脚上水泡上路,走多了才不觉得疼。

半路住老乡家。发扬我军老传统,进屋先问屯子里井在哪。挑满水缸,扫干净院子,晚上围着炕桌和老乡唠嗑。他说我们像当年的抗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