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整个北京就是个下水道

(2023-01-06 00:18:05) 下一个

整个北京就是个下水道

                                     2006年7月25日

何必

24日下午4点多,北京市城区出现了今夏以来最强降雨……由于此次降雨过程发生在下班高峰期,多处积水对交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略。)

而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四日电,正当北京人全副武装,准备迎战漫长的“桑拿天”时,二十四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暴雨瞬间将北京城“淹没”,市区交通严重受阻,几近瘫痪。北京市气象局于十七时十五分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我就像开着潜水艇在潜泳”、“北医三院门前的积水快成河了”、“京开辅路水深半米”、“这里到处都是水,到处都是水手!”……一条条司机发到北京市交通台的短信几乎让人怀疑北京闹了“水灾”。北京市交管局的一名警官称,受暴雨影响,当日北京车速零至十公里的道路达一百一十七条,是平时的三倍,路况指数达四级,接近大面积瘫痪的五级。北京市水务局一名俞姓处长称,当日北京最大降雨量达到五十二毫米。

……

24日下午,室外天气逐渐阴暗下来,黑云压城城欲摧,大祸就要临头的架式。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单位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天赐良机,办公室里很热闹,立即派出了几组记者和摄像赶往权威信息发布机构。

晚上的直播节目中对此进行了现场报道,但由于过于仓促,节目文稿至今也没有给我发过来,只能援引其他媒体的消息了。

这种场面很是壮观恢弘,让人感叹之余觉得似曾相识。什么来着?

就是整整两年又14天前的2004年7月10日那场让太多在北京的人心有余悸的大雨。如果拿出当时的媒体报道,我们能够感觉到什么呢?

2004年7月11日中国新闻网报道,10日下午一场暴雨突袭京城,致使二环三环交通几乎全线瘫痪。据北京市防汛指挥中心称,积水主因是瞬时雨量超过道路排水能力。新京报的报道说,北京的天气应急能力在这次考验中出现很多问题,值得政府一些职能部门反思,从中吸取教训。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区10日遭遇了今年入夏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降雨造成二环、三环等路段瘫痪,一些平房和老旧楼房出现进水现象。统计指出,截至10日晚10时,市区平均降雨量超过70毫米,40余处路段发生交通拥堵,21个路段严重拥堵,至少8处立交桥行车瘫痪。另据市政管委的统计,10日北京市倒塌的房屋数量至少在7处以上,多数集中在西城区,其中有3处为西城区危房。官园桥等路面还发生了塌陷事故。

另据当时新华网消息,长安街、南四环、体育馆西路、石景山等地因大量车辆熄火造成严重交通拥堵。月坛南桥、北桥红绿灯出现失灵,再加上不少车辆因熄火无法启动,交通开始陷入瘫痪。下午5时30分左右,地铁万寿路站进水,车辆无法靠站,造成该站停运20分钟才恢复正常。在石景山方向公主坟至玉泉路路段,因积水较深、多辆汽车抛锚,造成公共汽车无法通过,发车间隔受到影响。西城市政一位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的防灾系统真是太脆弱了,上周一场大风就造成很大的损失,今天一场大雨就能把电线杆冲倒!”

……

怎么样?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吧。

之所以我对这些了如指掌,就因为一方面,工作要求我对北京发生的各种社会新闻掌握得多些,另一方面,我也曾经就此写过些个垃圾文字。

2004年7月14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消息,上周末的大雨,北京有8座立交桥严重积水造成交通瘫痪。负责排水设计的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表示:问题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他们进行室外排水设计参考的重要指标是重现期,指的是相同降雨量出现的频率,重新期设定年份越高排水能力越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交桥的重新期应该设定为1-3年,北京设定期限与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差别并不大,和国际水平也基本相当,但这次大雨的重新期已经达到了5年。该研究院副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从这个标准来说,这次暴雨确实是超过了我们的设计能力。”排水能力是个综合问题,这次大雨有些部门怕污水流入河道没有完全打开排水口,部分区域排水口被垃圾堵塞不能正常工作,还有些河道通航后水位增加自然排水能力下降。北京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其他时间排水设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如果因为这次暴雨而追加投资会不会造成更多资产闲置值得探讨。

我针对这个报道进行说三道四,认为北京市市政设计、市政施工、防汛、气象、交管、水务等等相关部门互相推诿,没有一个部门承认那场大雨所引发的灾害与自身的失职有关,这种死不认错的嘴脸和行径昭示着当前政府的基本德行。

当时,市政设计部门认为那场大雨在5年的重新期、媒体所谓10年一遇、以及防汛部门号称那点子雨乃是北京18年一遇等互不相同的说法,让社会着实云里雾里里一把,不知道那场该死的雨到底是否罕见。

可刚刚过了两年,又是一场雨,又把北京弄得交通几乎瘫痪。这回北京相关部门又该怎么解释?总不至于说北京的排涝防汛系统连两年一遇的雨水都无法抵挡吧。

纳税人被强制纳了税,机动车主也被勒索到了养路费和车船使用税,可到头来还是得自己为了这可恶的交通掏腰包,那些钱都干什么去了?公共服务到了如许地步,也真算是纳税人倒霉吧。

说北京城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大概并不过分。才这么点子雨就闹得交通瘫痪,要是再有什么地质灾害(这次的雨引发的泥石流已经让北京郊区的房山有人员伤亡)、恐怖袭击什么突发事件,那还了得?北京会成什么样?

24日晚上我坐在车里,看着所有经过的道路都变成停车场的景象,揣摩着大概这也是锻炼在北京的人提高心理承受力的很好的途径,人人自危以邻为壑的社会关系状态,只是来点子雨就能够成就。

可就这副外强中干花拳秀腿的模样,虽然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但在现行体制下又能如何得到缓解从而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呢?就这副模样也真敢举办奥运会?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文中说,“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热血澎湃,使政客、房地产商们热血澎湃,而广大普通居民则总是成为牺牲品。”而这句话要是放在中国,就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了。

虽然我对龙应台支持袁伟时有关义和团言论的说辞不能认同,但对龙应台的如下说法还是认可的:“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当被问及“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时,龙应台回复:“发展中国家或许有钱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到一场大雨才能看出真面目。”

位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却有着易于狂燥而死要面子的中国,在形式主义和表里不一的社会行为规则当中,金玉其表形象工程盛极一时,在下水道方面的具体表现上要远远强于龙应台笼统所谓中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会更加龌龊混乱变本加厉,会更加强化将诺大个北京城都变成一个下水道而完成公共场所垃圾化进程的力度。

我们当然也可以推想,如果自然界中的大雨会使下水道显形,那么需要什么样的大雨才能使社会层面的问题显现到表面来呢?

所有这些,似乎也映衬着至少是城市层面上的回光返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