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正文

得道升仙: 道家-坐忘论1:序言

(2023-05-12 13:23:38) 下一个

坐忘論。唐 茅山 上清派 司馬承禎 著

 

这篇《坐忘论》的序文,出自唐朝的司马承禎之手。他提到,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因此能够持久存活。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种天性,自我束缚,消耗自身的精气神,因此无法与天地合一,反而满足于短视和自我毁灭。这是一种痛苦的存在状态。

他引用了《易经》、老子、孔子的《论语》、孟子的言论,都强调了回归自然、养护精神、舍弃欲望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修道的关键。

司马承禎在阅读了唐朝贞一先生的《坐忘论》后,深受启发。他认为这部作品的见解深刻,直指修道的大道。它首先引导人们以敬信的心态,防止心灵的狂乱与迷惑;然后教导人们断绝纷繁的世俗因缘,收心、简化生活、体察寂静、明察内心

当人们内外皆能达到无有的境地,才能步入泰定的状态。在这种气定神闲的状态中,人们可以说是找到了道。这种找到道的状态,就是能够做到"坐忘":无物、无我,一念不生。

在《坐忘论》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人们内心不再对自我有所感知,对外界宇宙一无所知,那么他们就能与道合一,所有的忧虑都将消失。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神气就会自然相守,百脈滋潤,三关流畅,天阳真气便会进驻身体,这就是长生久视的秘诀,也是不传之道。

虽然古今都有人尊崇神仙,但是他们也是因为对世界的怜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学习者应该静心思考,勤奋行动,不要把这些视为古人的糟粕,自我放弃,遭人嘲笑。

 

这是司马承禎为《坐忘论》写的自序。他认为,人所珍视的是生命,而生命的珍贵之处在于道。人有道,就如同鱼有水,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他用涸辙之鱼希望得到水,来比喻人们在迷失道的时候,对找到道的渴望。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恐惧生死,却又乐于生死轮回的人;他们只看重道德的名义,而忽视了实际的行为。他认为这是一种倒置的思考方式,深感痛惜。

在困境中思考通路,在迷茫中寻找回归,每一刹那都如同璧一般珍贵。因此,他恭敬地查阅了经典,与内心的法则相对照,整理出了七个步骤,作为修道的阶梯,给读者一种指导和启示。

--------------------------------------

坐 忘 論 /唐?司馬承禎 著 /真靜居士序 

天地分判,三才定位,人處天地之中,五氣合身,故能長且久。後人自昧其性,自役其神,自撓其氣,自耗其精,所以不能與天地合,逆取短折而甘心焉,每切痛之。《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又曰,「常無,欲以觀其妙」;《語》曰,「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曰,「性善」;又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皆著性命之要端也。僕因閱藏書,得唐貞一先生《坐忘論》七篇,附以樞翼。識見不凡,明指大道。先導人以敬信,使心不狂惑;次則令斷其緣業,收心、簡事、體寂、內明。故又次之以真觀;中外無有,然後可以躋於泰定。氣泰神定,故曰得道。前悉序坐忘之階,漸其坐忘總說,不過無物、無我,一念不生。如<敬信篇>直言,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遺。倫類經言無少差,苟造坐忘之妙,神氣自然相守,百脈滋潤,三關流暢,天陽真氣來居身中,此乃長生久視,不傳之道。古今尊尚神仙,憫世不得已而語,學者當靜虛研思,勤而行之,勿視為古人糟粕,而徒取自棄之譏者也。

 

司馬承禎自序  夫人之所貴者生,生之所貴者道。人之有道,若魚之有水。涸轍之魚,猶希斗水;弱喪之俗,無情造道。惡生死之苦,樂生死之業;重道德之名,輕道德之行。審惟倒置,何甚如之。窮而思通,迷而思復,寸陰如璧,愧歎交深。是以,恭尋經旨,而與心法相應者,略成七條,以為修道階次,樞翼附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