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记忆-家乡的扭秧歌

(2006-03-05 03:34:09) 下一个
去牛车水取护照, 顺便逛了逛年货市场.不意中看到有贺新年演出. 站在远处看了看, 5个女子在唱戏似的.猛一看怎么那两个跑龙套的那么妖, 虽说穿着是古代的服装, 可是身体特别是上身随着动作一扭一扭, 比模特还过分.再一细看, 那两个好象主角的在甩云袖. 而且一看就看出分别来了, 她们两个的表演一板一眼的, 上身保持不动, 不管功力如何, 还是比较正宗的.
不由得感慨, 连我这样的外行都能看出她们表演的好坏来. 看来从小的耳濡目染不是白说的.骨子里我到底是一个纯正的中国人. 所熟习的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到底是比香蕉人强多了.这些人只不过是在看热闹罢了.往回走的路上,看到一个马来妇女领着一个小孩子往里走, 想是也来看热闹的.
 
想起了东北过年的大秧歌. 冰天雪地里, 穿着花花绿绿的红男绿女们, 踩在高高的跷上.手拿花巾,扇子, 摆啊,扭啊.而冬闲的男女老少, 便跟在敲打手吹鼓手的后面, 形成了一个长长的队伍.那时小宝的奶奶还在, 她的小食摊也会跟着, 我们小孩子便去买2角钱的瓜子, 或是一角钱的糖力糕什么的, 边看边吃. 后来是小宝的大爷也跟着作起了小买卖.妈妈总嫌他们赚我们小孩子的钱, 给的东西还不大够秤.唉, 也不能说他们是奸商.
那时, 我好象上小学吧, 冬天没事时, 四队的那个从黑龙江来的马什么的, 往往会组织一些人去排练, 我的伙伴琴子, 薛静都去跟着学了.我们便也有事没事地去看, 还记得那一天, 用了一整个下午, 我踩在琴子的高跷上, 在她家的窗前, 扶着晾衣绳走过来走过去, 差不多有两三个小时了吧, 也不觉得脚累, 后来竟然可以扔掉绳子自己走了. 但是本性使然吧, 我还是不好意思去扭身子学她们的动作.仅止会踩罢了.在那时的我们那里这并不算什么, 小三羊当时就让他爸爸给他做了一付高跷, 每天人家在前面扭到哪里, 他的老爸也扶着这个宝贝嘎哒踩到哪里.
好象是每年从腊月里他们就出来了.那里刚刚改革吧, 于是哪家比较有钱, 比较有身份, 秧歌队就去到哪里, 我家西院老赵家是必去的.去时都是先让头跷的出来扭啊耍啊的, 手里拿着叫马鞭子的东西, 那时我不爱看他们的墨白装扮, 也不明白其实一个高跷队的水平的高低全在这两个头跷上. 我们爱看那种小两口吵嘴, 然后一个叼大烟袋 的好象媒婆似的老太太出来滑稽地排解.   老太太多数由男的装扮的, 所以很丑, 除了穿的衣服, 一点都不象老太太, 但我们就是爱看. 现在还能想起来那些女的故意生气, 而后那个男的便从后面使尽花招来逗她, 其实是在逗我们呢.大都是绿绿的长裤子垂下来, 遮住跷腿.女的拿手帕, 头上一些塑料花.男的好象是扇子.功夫好的就在地上打几个旋.不大好的就是那么扭啊扭的.这样子一家一家的扭下去,自己村里走完了就到别的村, 别村的秧歌队也来我们村.所以从这里我们差不多可以知道哪家有钱, 哪家混得好.哪家别的村的人都知道他们家道旺...那时马跃家好象就有些钱了, 但他们不张扬, 所以秧歌队不去.
每天我们小孩子呆在家里,一听到锣鼓喧天地响, 就是扭秧歌的来了,于是我们一边喊着"扭秧歌了, 扭秧歌了", 一边向外面跑.一边通知大人出来看热闹. 有时是正坐在家里的炕上, 听到锣鼓, 立刻穿上XIE子, 戴上手套跑出来, 也不管外面有多冷.     
 
这样子的秧歌一扭就能扭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公社就会组织各大队的秧歌会演.我没有看过几次,该是人多太乱大人不让我们去吧.记忆中只看过一次.很过瘾.好象一队一队的, 这队表演完了就马上换下一队, 花样也多, 不只是我们几个邻近村那些看熟了的把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