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36一140

(2023-11-02 12:26:30) 下一个

疟论篇第三十五(三)

1

【原文】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1】,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2】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3】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4】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5】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6】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原文通解】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1】,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1】阳气独发:阳气,指卫气。阳气独发,指卫气不与邪气相遇。

黄帝道:疟疾有隔日发作,为什么?

岐伯说;因为邪气舍留之处较深,向内迫近与阴分,致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留着于里,阴与阳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发作一次。

帝曰:善!其作日晏【2】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是什么缘故?

【2】晏:晚也。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3】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

【3】膂(lǔ):一指脊椎骨;一指脊柱两侧的肌肉。

岐伯说:邪气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迟一天,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于脊骨的关系。

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每当卫气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发,腠理开发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4】之脉;

【4】伏膂之脉:此指冲脉。

这种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约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骶骨;二十六日,又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肿脉;

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5】之中。

【5】缺盆:指任脉的天突穴。

       天突穴归属任脉,有缓解治疗咳嗽、哮喘、失音、呕吐、呃逆、瘿瘤等作用,天突穴的位置: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缺盆之中。

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因为邪气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早一天。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6】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6】募原:即膜原,是指皮肉与内脏之间的部位。

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与五脏,横连与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得同时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译文】

       黄帝道:疟疾有隔日发作,为什么?

      岐伯说;因为邪气舍留之处较深,向内迫近与阴分,致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留着于里,阴与阳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发作一次。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邪气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迟一天,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于脊骨的关系。每当卫气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发,腠理开发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这种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约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骶骨;二十六日,又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肿脉;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缺盆之中。因为邪气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早一天。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与五脏,横连与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得同时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疟论篇第三十五(四)

6

【原文】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1】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2】,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3】,卫气之所发【4】,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5】。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6】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原文通解】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

黄帝道:您说卫气每至于风府时,腠理开发,邪气乘机袭入,邪气入则病发作。

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1】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1】气:指卫气。

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余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么发病时,邪气就不恰在于风府, 而能每日发作一次,是何道理?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2】,则不得当其风府也。

【2】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张介宾:“然邪之所中,亦但随虚实而异其处,不必尽当于风府而入也。”

 ▲岐伯说: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 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

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

例如: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

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

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

故风无常府【3】,卫气之所发【4】,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5】。

【3】风无常府:风邪侵袭人体没有固定的停留部位。

【4】卫气之所发:“发”,作“应”解。

【5】则其府也:《新校正》云:“《甲乙经》作其病作。”

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黄帝道: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么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岐伯说: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6】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6】凄沧(cāng):寒冷的意思。

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么?

岐伯说: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寒疟。

【译文】

      黄帝道:您说卫气每至于风府时,腠理开发,邪气乘机袭入,邪气入则病发作。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余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么发病时,邪气就不恰在于风府, 而能每日发作一次,是何道理?

      岐伯说: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 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例如: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 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黄帝道: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么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

岐伯说: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么?

      岐伯说: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寒疟。

 

 

疟论篇第三十五(六)

8

【原文】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1】,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2】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胜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3】,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4】,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原文通解】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

岐伯说: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

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1】,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2】往而未得并者也。

【1】坚束其处:指在症疾发作之前,用细绳捆住腕踝关节附近,使邪气不能流动,阴气不能外出。

【2】真:这里指邪气。

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牢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

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胜更虚。

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

岐伯说: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

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3】,则复病也。

【3】卫气集:集,合。卫气集,指邪气复与卫气合。

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缘故?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4】,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

【4】客于六腑:后世医家认为此句有错简,因前后文中并未涉及疟证与六腑的关系。

岐伯说: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

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

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译文】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

       岐伯说: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牢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 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

       岐伯说: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疟论篇第三十五(六)

8

【原文】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1】,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2】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胜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3】,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4】,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原文通解】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

岐伯说: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

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1】,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2】往而未得并者也。

【1】坚束其处:指在症疾发作之前,用细绳捆住腕踝关节附近,使邪气不能流动,阴气不能外出。

【2】真:这里指邪气。

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牢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

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胜更虚。

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

岐伯说: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

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3】,则复病也。

【3】卫气集:集,合。卫气集,指邪气复与卫气合。

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缘故?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4】,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

【4】客于六腑:后世医家认为此句有错简,因前后文中并未涉及疟证与六腑的关系。

岐伯说: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

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

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译文】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

       岐伯说: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牢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 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

       岐伯说: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疟论篇第三十五(七)

9

【原文】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1】,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2】,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3】,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4】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5】,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6】,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黄帝道:有病温疟和寒疟,邪气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1】,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2】,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

【1】阳气大发:春天气候渐暖,一切生物开始生发。人体功能也随着时令而活跃,这种情况称为“阳气大发”。

【2】脑髓烁:因暑气影响,使精神疲倦,头脑昏沉,似乎脑髓被消烁的样子。  

 ▲岐伯说:温疟是由于冬天感受风寒,邪气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活波,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热炽盛,使人精神倦怠,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皮肤空疏,或由于劳力过甚,邪气才乘虚与汗一齐外出。

此病藏于肾【3】,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3】病藏于肾:因温疟为冬季感受风寒所致,邪气藏于骨髓之中。而肾主骨生髓,所以说病藏于肾。

这种病邪原是伏藏与肾,故其发作时,是邪气从内而于外。这样的病,阴气先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之时,则邪气又回入于阴,邪入于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4】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

【4】气盛:这里指肺热则肺气实,所以说气盛。

黄帝道:瘅疟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瘅疟是由于肺脏素来有热,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适因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病就但热不寒了。

其气不及于阴【5】,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6】,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5】其气不及于阴:《太素》作“其气不反之阴”。高世拭:“上文温疟,气复反入,故先热后寒;瘅疟,其气不反于阴,故但热而不寒。                       

【6】气内藏于心:心主血脉之气,气内藏于心者,是说邪气藏于血脉中。

为什么不寒?因邪气不入于阴分,所以只热而不恶寒,这种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留连于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

黄帝道:讲得好!

【译文】

黄帝道:有病温疟和寒疟,邪气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脏?

岐伯说:温疟是由于冬天感受风寒,邪气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活波,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热炽盛,使人精神倦怠,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皮肤空疏,或由于劳力过甚,邪气才乘虚与汗一齐外出。这种病邪原是伏藏与肾,故其发作时,是邪气从内而于外。这样的病,阴气先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之时,则邪气又回入于阴,邪入于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

黄帝道:瘅疟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瘅疟是由于肺脏素来有热,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适因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病就但热不寒了。为什么不寒?因邪气不入于阴分,所以只热而不恶寒,这种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留连于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

黄帝道:讲得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