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01一105

(2023-11-02 11:53:39) 下一个

八正神名论篇第二十六(二)

 

图片

 

【原文】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①。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②。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疑“候”]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③。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④,工候救之,弗能伤也⑤,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⑥。

【原文通解】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①。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②。

【1】制:测度。

【2】八风之虚邪:按《灵枢·九宫八风》风气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主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主杀、主害万物。

①制,谓制度,定星辰则可知日月行之制度矣。略而言之,周天二十八宿,宿[守]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天,凡一千八分。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合漏水百刻,都行八百一十丈,以分昼夜也。故人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水下二刻,日行二十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水下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水下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周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也。细而言之:则常以一十周加之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尽矣。是故星辰所以制日月之行度也。(新校正云:详周天二十八宿至日行二十八宿也,本《灵枢》文,今具《甲乙经》中。)

②八正,谓八节之正气也。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虚邪,谓乘人之虚而为病者也。以时至,谓天应太一移居,以八节之前后,风朝中宫而至者也。(新校正云:详太一移居风朝中宫义,具《天元玉册》。)

黄帝道:星辰八正观察些什么?

岐伯说:观察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测出异常八方之风,是什么时候来的,是怎样为害于人的。

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疑“候”]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③。

③四时之气所在者,谓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也。然触冒虚邪,动伤真气,避而勿犯,乃不病焉。《灵枢经》曰:圣人避邪,如避矢石。盖以其能伤真气也。

观察四时,可以分别春夏秋冬正常气候之所在,以便随时序来调养,可以避免八方不正之气候,不受其侵犯。

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④,工候救之,弗能伤也⑤,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⑥。

【1】天忌:指天时的禁忌。

④以虚感虚,同气而相应也。

⑤候知而止,故弗能伤之。救,止也。

⑥人忌于天,故云天忌,犯之则病,故不可不知也。

假如虚弱的体质,再遭受自然界虚邪贼风的侵袭,两虚相感,邪气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伤害五脏。懂得气候变化治病的医生,就能及时挽救病人,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说天时的宜忌, 不可不知。

【译文】

黄帝道:星辰八正观察些什么?

岐伯说:观察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测出异常八方之风,是什么时候来的,是怎样为害于人的。观察四时,可以分别春夏秋冬正常气候之所在,以便随时序来调养,可以避免八方不正之气候,不受其侵犯。假如虚弱的体质,再遭受自然界虚邪贼风的侵袭,两虚相感,邪气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伤害五脏。懂得气候变化治病的医生,就能及时挽救病人,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知。

 

八正神名论篇第二十六(三)

 

图片

 

【原文】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①。观于[守]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②,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③。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④。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⑤。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⑥。

【原文通解】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

黄帝道:讲得好!关于取法于星辰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希望你讲讲怎样效法于前人?

岐伯说: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先要懂得《针经》。

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①。

①候气不差,故立有验。

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的浮沉,而用以调治于病人,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

观于[守]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②,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③。

【1】工:指医生。

②明前篇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也。虽形气荣卫,不形见于外,而工以心神明悟,独得知其衰盛焉,善恶悉可明之。(新校正云:按前篇乃《宝命全形论》。)

③工所以常先见者,何哉?以守法而神通明也。

所谓观察其冥冥,就是说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他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之浮沉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然后进行调治。因此医生对于疾病,每有先见之明,然而疾病并未显露于外,所以说这是观察于冥冥。▲    

 ●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④ 。

【1】通于无穷者:知识渊博,通晓天地无穷道理的医生,指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很透彻。

④法著故可传后世,后世不绝则应用通于无穷矣。以独见知,故工所以异于人。

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通达各种事理,他的经验就可以流传于后世,这是学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

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⑤。

⑤ 工异于粗者,以粗俱不能见也。

然而病情是不显露在表面,所以一般人都不容易发现,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⑥。

【1】仿佛:若有若无的意思。

⑥言形气荣卫不形于外,以不可见,故视无形,尝无味。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窈窈冥冥,莫知元主,谓如神运仿佛焉。若,如也。

看不到形迹,尝不出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好象神灵一般。

【译文】

黄帝道:讲得好!关于取法于星辰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希望你讲讲怎样效法于前人?

岐伯说: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先要懂得《针经》。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的浮沉,而用以调治于病人,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所谓观察其冥冥,就是说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他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之浮沉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然后进行调治。因此医生对于疾病,每有先见之明,然而疾病并未显露于外,所以说这是观察于冥冥。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通达各种事理,他的经验就可以流传于后世,这是学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然而病情是不显露在表面,所以一般人都不容易发现,看不到形迹,尝不出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好象神灵一般。

 

八正神名论篇第二十六(四)

 

图片

 

【原文】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①。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②。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③。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④。

【原文通解】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①。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②。

【1】正邪:张景岳:“正邪,即八方之正风......虽为正风,亦能伤人,故曰正邪......其中人也微,不若虚邪贼风之甚。故莫知其情形,而人不觉也。

①八正之虚邪,谓八节之虚邪也。以从虚之乡来,袭虚而人为病,故谓之八正虚邪。

②正邪者,不从虚之乡来也。以中人微,故莫知其情意,莫见其形状。

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汗出腠理开,偶而遭受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无明显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技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三部九侯之脉气都调和而未败坏之时,就给以早期救治,所以称为“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③。

③义备《离合真邪论》中。

“下工”临证,是要等疾病已经形成,甚或至于恶化阶段,才进行治疗。所以说下工要等到病成阶段才能治疗,是因为不懂得三部九侯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发展而恶化了。

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④。

【1】门户:这里指三部九候。

④三部九候,为候邪之门户也。守门户,故见邪形。以中人微,故莫知其情状也。

要明了疾病之所在,必须从三部九侯的脉象中详细诊察,知道疾病的变化,才能进行早期治疗。所以说掌握三部九侯,好象看守门户一样的重要,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而医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形迹了。

【译文】

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汗出腠理开,偶而遭受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无明显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技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三部九侯之脉气都调和而未败坏之时,就给以早期救治,所以称为“上工”。“下工”临证,是要等疾病已经形成,甚或至于恶化阶段,才进行治疗。所以说下工要等到病成阶段才能治疗,是因为不懂得三部九侯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发展而恶化了。要明了疾病之所在,必须从三部九侯的脉象中详细诊察,知道疾病的变化,才能进行早期治疗。所以说掌握三部九侯,好象看守门户一样的重要,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而医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形迹了。

 

八正神名论篇第二十六(五)

 

图片

 

【原文】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守]行焉①。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②,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③。故员与方,非针也④。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⑤。

【原文通解】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

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有补泻二法,不懂得它的意义。

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

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1】内针:内,同“纳”。内针,即进针。

【2】转针:运针。

【3】引针:拔出针。

 所谓“方”,就是正气方盛,月亮方满,天气方温和,身心方稳定的时候,并且要在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呼气的时候慢慢的拔出针来。

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守]行焉①。

①方,犹正也。泻邪气出,则真气流行矣。

所以说泻必用方,才能发挥泻的作用,使邪气泻去而正气运行。

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②,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③。故员与方,非针也④。

【1】荣:同“荥”(ying),重要的经穴。

【2】排针:排,除的意思。排针,是出针。

②行,谓宣不行之气,令必宣行。移,谓移未复之脉,俾其平复。

③针人至血,谓之中荣。

④所言方员者,非谓针形,正谓行移之义也。                      ▲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所谓“圆”,就是行气。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刺必要中其荥穴,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拔针。所谓“圆”与“方”,并不是指针的形状。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⑤。

⑤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弊,故不可不谨养也。

一个技术高超有修养的医生,必须明了病人形体的肥瘦,营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之神的物质基础,不可不谨慎的保养。

【译文】

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有补泻二法,不懂得它的意义。

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所谓“方”,就是正气方盛,月亮方满,天气方温和,身心方稳定的时候,并且要在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呼气的时候慢慢的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才能发挥泻的作用,使邪气泻去而正气运行。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所谓“圆”,就是行气。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刺必要中其荥穴,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拔针。所谓“圆”与“方”,并不是指针的形状。一个技术高超有修养的医生,必须明了病人形体的肥瘦,营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之神的物质基础,不可不谨慎的保养。

 

八正神名论篇第二十六(六)

 

图片

 

【原文】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①。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②,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④。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⑤。

【原文通解】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①。

①神,谓神智通悟。形,谓形诊可观。

黄帝道:多么奥妙的论述啊!把人身变化和阴阳四时虚实联系起来,这是非常微妙的结合,要不是先生,谁能够弄得懂呢!然而先生屡次说道形如神,究竟什么叫形?什么叫神?请你详尽的讲一讲。▲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②,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③。

【1】慧然:明白。

②(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扪其所痛,义亦通。)

③外隐其无形,故目冥冥而不见。内脏其有象,故以诊而可索于经也。慧然在前,按之不得,言三部九候之中,卒然逢之,不可为之期准也。《离合真邪论》曰: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此其义也。

岐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反映于外的体征,体表只能察之概况,但只要问明发病的原因,再仔细诊察经脉变化,则病情就清楚的摆在面前,要是按寻之仍不可得,那么便不容易知道他的病情了,因外部有形迹可察,所以叫做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④。

【1】心开而志先:指目光敏锐、心灵聪慧、思维敏捷。

【2】俱视独见:张志聪:“众人之所共视,而我独知之也。”

【3】适若昏:适,至也,此作置解。适若昏,指如置于昏昧之中。

④耳不闻,言神用之微密也。目明心开而志先者,言心之通如昏昧开卷,目之见如氛翳辟明,神虽内融,志已先往矣。慧然,谓清爽也。悟,犹了达也。慧然独悟口弗能言者,谓心中清爽而了达,口不能宣吐以写心也。俱视独见适若昏者,叹见之异速也,言与众俱视,我忽独见,适犹若昏昧尔。既独见了,心眼昭然,独能明察,若云随风卷,日丽天明,至哉神乎!妙用如是,不可得而言也。

黄帝道:什么叫神?

岐伯说:请让我再讲神。所谓神,就是望而知之,耳朵虽然没有听到病人的主诉,但通过望诊,眼中就明了它的变化,亦已心中有数,先得出这一疾病的概念,这种心领神会的速度独悟,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有如观察一个东西,大家没有看到,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独自看到,有如在黑暗之中,大家都很昏黑,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昭然独明,好象风吹云散,所以叫做神。

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⑤。

⑤以三部九候经脉为之本原,则可通神悟之妙用,若以九针之论佥议,则其旨惟博,其知弥远矣,故曰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诊病时,若以三部九侯为之本原,就不必拘守九针的理论了。

【译文】

黄帝道:多么奥妙的论述啊!把人身变化和阴阳四时虚实联系起来,这是非常微妙的结合,要不是先生,谁能够弄得懂呢!然而先生屡次说道形如神,究竟什么叫形?什么叫神?请你详尽的讲一讲。

岐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反映于外的体征,体表只能察之概况,但只要问明发病的原因,再仔细诊察经脉变化,则病情就清楚的摆在面前,要是按寻之仍不可得,那么便不容易知道他的病情了,因外部有形迹可察,所以叫做形。

黄帝道:什么叫神?

岐伯说:请让我再讲神。所谓神,就是望而知之,耳朵虽然没有听到病人的主诉,但通过望诊,眼中就明了它的变化,亦已心中有数,先得出这一疾病的概念,这种心领神会的速度独悟,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有如观察一个东西,大家没有看到,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独自看到,有如在黑暗之中,大家都很昏黑,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昭然独明,好象风吹云散,所以叫做神。诊病时,若以三部九侯为之本原,就不必拘守九针的理论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