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谈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皆为天涯人。
正文

关于升读美国大学的一番对话

(2009-09-16 22:56:53) 下一个
上个月出门旅游期间,一位从文学城过来的网友在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rrsh)留言,希望我能写一些关于美国大学申请的文章,我答复他说,等整理完旅游图片、有所思考之后就写。

我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也没有象一些家长那样对子女升读大学有很深入细致的研究,只好努力回忆一下当年女儿申请时的情况。正巧一位朋友的太太在女儿快要返校时上门找我女儿,向她询问有关其子未来升学方向的一些问题。这次会谈以女儿为主,我是旁听,偶尔插话。当时我没记笔记,过后回想起来,觉得有一些内容她讲得很好,值得和大家分享。

先介绍一下这位朋友儿子的简况。这个孩子小学在加拿大的某寄宿私立学校读书,小学毕业后随父母海归,在北京一家国际学校就读,目前是十年级,成绩在年级中属中等偏上。其父母有计划送他到美国某私校读高中,已考过相应笔试,并在暑期中与五所私校有了interview。他们想知道,这样的计划有无必要。如果留在国内的国际学校,以现有排名能否被美国一流大学录取?如果付出一定代价(与家人分离、学费、生活费代价等等)读国外私校高中,是不是能确保被一流名校录取?再就是,孩子本身有一定压力,生怕未来考不上名校,有负家长期望,感觉是浪费了父母送他上私校、国际学校的钱。怎样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

再简介我一下我女儿的情况。她是小学六年级时随家移民加拿大,六、七年级在普通公校小学就读,八年级(初中)第一学期在一所排名首位的公立中学就读,但很快因搬家转学进入一所普通公立中学,后来四年多一直在该校就读,毕业后被普林斯顿录取。

然后我们回到上述家长与我女儿的对话。

这位家长问我女儿,以她儿子目前的状况,即成绩在班里只算中上,是不是意味着根本不可能进入一流名校(指Top 5)? 因为该国际学校以往被美国名校录取的只有一至两人。

我女儿说:不能这么看。这里面存在几类情况,首先,不能只看录取员额,要看有多少人申请。每届班级优秀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申请美国名校。他们或者因为自觉成绩不达标,或者家长和学生没有这样的计划,所以看比例要从报考人数看,不能从全班人数看。她举自己就读的高中为例,那一届实际只有她一人申请了一流大学,班上有比她成绩好或其他方面优秀得多的同学,但他们没有打算去美国读书,而是报读本地大学,而她当时在年级中就只是中等偏上的成绩,算不得顶尖。

其次,申请名校的家庭并不是每家都能供得起高昂的学费,所以可能会在申请就读的同时,申请财政资助。一般来说,在没有很强竞争优势的前提下,两个各方面差不多的学生申请同一个名额,要不要资助可能就最后成了招生委员会选择的依据。他们当然希望多数学生家庭都能付得起学费,省下来的财政资助用去帮助非常优秀但确实比较困难的学生。

第三,就学业成绩来说,虽然各学年班级排名比较重要,但SAT 1&2及数门AP课的优秀成绩更为重要,如果按百分比例来衡量,前者可能占百分之四十,而后者可能占到百分之六十。毕竟,后者是中学阶段学习成果总和的考验。如果目前成绩是中上的话,还有一年多时间,认真准备,在各项标准化考试成绩上争取考出最好成绩,这样就会极大增加录取把握。尤其是AP,至少要考四门,每门在四分之上,才有可能被名校录取(关于这一点,普林斯顿把它写入招生要求中,低于四分的成绩基本上不会考虑,他们会认为你并没有证明你对这一挑战性课程的把握能力。)。

第四,最关键的是,学业成绩绝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在年级排名中居于中上水平加上标准化考试(即上述SAT&AP)达标(各校达标指数不一样,Top 5基本上要按2200以上的标准,各科还视专业有具体要求,比如普林斯顿、麻省和加州理工要求数理单科成绩相当高)就可以,不一定非得是第一或第二。其他方面的衡量还有很多,但是,如果各样都有,各样都平平,可能也不会给招生者留下深刻印象,与其他优秀者分不出高下。只有一或两样以上非常突出的素质(无论是领袖才能、社团工作、社区服务或技能特长等)及为此付出的时间,才会脱颖而出。这实在也是报读名校的学生都相当优秀的缘故吧。

所以,朋友的儿子留在国内的国际学校继续上学,亦未必就没有希望被一流名校录取。一般而言,美国一流名校每年录取的国际学生中,以加拿大和中国为最多,差不多在二十多名左右,相当于美国一个大州的录取员额。在中国录取的学生,出自各大城市排名居先的公立中学或国际学校的比较多。比如,人大附中每年都会有一至两个入读美国名校。

关于转到美国著名私立高中就读更可能被名校录取的优势,我女儿承认有,但并非必然。美国名校每年从各州私立高中录取的学生,比例确实比较高。仅我女儿所住的宿舍楼,来自同一私立中学同一班级的就有好几个。这确实是个比较高效快速的通道,成功率算是比较高的,但一样取决于个体,私立中学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报读名校而被拒。理由见上。

至于到了大学后,公立中学出身与私立中学出身的,在学习压力上会不会有所不同?我女儿说,名校录取的筛选机制基本上已经把这种不同排除了,基本上,能被名校录取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大,即使中学时所学的知识积累在量和质上有些不同,但这种不同不会在学习压力上体现出来。毕竟,知识是死的,而能力是活的。

关于孩子压力与做阅读部分的main point 和 imply两类题时容易出错的问题。我女儿的回答是:她是从那个年龄过来的,完全能理解那个男孩目前的状况。她说,十四五岁正是有上进心的少年(无论男孩女孩)最野心勃勃的时候,急于表现自我,渴望证明自己,心态比较浮躁,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这时候做题就会不仔细不踏实。女儿说,后来她渐渐认识到,只有内心强大,有实力,才会沉静下来,冷静思考。所以,一方面要多看书,增大词汇,一方面不要多想外在的虚名与过于长远的目标,而是集中精力在眼前的任务上。最初她也是总在这类题上出错,后来踏下心多读书,认真做题,不知不觉就好了,所以考试时阅读拿了满分。

关于填写申请表,女儿说只要如实反映自己就可以了。除了写好两篇essay之外,一些小问题也要用心作答,比如最喜欢的一句电影台词,最爱读的一本书之类。这些没法教,也没必要伪装,作文也好,回答问题也好,只要是真情实感,用心倾诉,语法与字词都没有大问题,就不会出什么大错。

关于选校还是选专业,常听到不少人谈论专业为重,但我们和女儿更重大学。因为专业在本科阶段并不深入,日后改专业改行也很容易,上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可以改专业的时机。然而,良好的大学文化、环境氛围与同学关系却在本科阶段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应该尽量报读一流名校,如果能被录取,将对性情与素质的养成十分有益。所以,如果不考虑大学一毕业就入行工作的话,基本上不必为“这个大学虽然不太有名,但它的某某专业在全美排名第一”之类的话所诱惑。

最后,女儿还说,能入读名校固然有幸,但并非决定一生成败。名校毕业只对首次找工作有较大作用,或者作为一个经历,在未来工作中的某些软实力方面有所展现。她希望朋友一家不必把这当作太大的包袱,顺便表扬了一下自己的老妈,当年并未给自己施加压力,自己也没太当真,直到成绩出来后,才觉得有报读名校的可能。这样的心态可能反而有利于身心健康,考出好成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