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中学 (2)-- 食堂

(2007-09-04 06:30:19) 下一个

家住的远,中午自然来不及回家吃饭。我们不住校的学生,70年代末80年代初,每天中午在学校吃饭,开始一个月只要两块钱,现在想来,真是便宜得不行了。后来涨过价,但一直到高中毕业,好像也就是三四块钱吧?

 

刚进初中时,是包伙,吃饭按班级及男女生分好桌,一桌八人,有个桌长。每天开饭时桌上已由食堂师傅放好了8份饭,一脸盆菜。菜都是荤素合烧的,比如青菜肉元,豆腐(肥)肉丝,土豆红烧肉,等等。如果是青菜肉元,那自然是只有8个肉元,不多不少。桌长的任务就是分菜。那时候也就只有桌子,没有椅子,大家都站一圈围着桌子吃饭。一份饭居然有四两,对我们小女孩来说,还是挺大的量,不过硬吃也能吃下。倒是后来上了大学,小姐们都林黛玉似的只吃二两饭。

 

后来学校条件好了,改成食堂制,大家可以有些选择,买自己爱吃的菜。但为了保证学生的营养,以防有的学生为省钱吃的太少,每天的饭钱是一定的。每个月交了伙食费,领一叠“饭券”,每日用一张,可以在几样菜里挑一种自己爱吃的。如果是比较贵的菜,那量会少些。饭量大的同学,还可以多买些“加菜券”,可以多吃些。 有时候排队排在大个儿男生后面,听到他们跟食堂师傅说:“半斤饭”,就觉得很好笑。说五两不就行了吗,非要用“斤”做单位,让人听得觉得像狮子。排队买好饭菜,同学们可以自己找张桌子围站成一圈,边吃边聊。学校里吃的最多的就是豆腐(肥)肉丝。女生们用过的桌子常常在饭后就留下一圈肥肉丝。

 

要自己排队的食堂制,有一个坏处,那就是如果遇上老师拖堂,上午最后一节课下晚了,到了食堂就得排大队,而且有时好东西就没有了。再加上十几岁的孩子,一大早出门,上了半天课,常常早就饥肠辘辘了。所以那时候上午最后一节课的铃声一响,校园里就是带着饭盒叮叮当当往食堂飞跑的学生。

 

饭后洗饭盒是件痛苦的事,尤其是冬天。那时条件不好,食堂里只有冷水笼头,油油的铝饭盒用冷水一泡更加油腻,冰冷的水也让人下不了手进去洗。那时也没有后来的各式洗涤剂,我们也不知道带上肥皂什么的洗完饭盒再洗手,所以如果手下了冷油水,那剩下半天就得带着双又油腻又冰冷的手上课,实在不是舒服的事。所以我们基本上从不用手洗饭盒。吃完饭,如果有大桶汤(也就是洗锅水做的),就舀上一勺汤把饭盒涮涮,再到冷水笼头下冲冲就完了。住校的同学宿舍那里有开水,但那是100度的开水,直接接到铝饭盒要烫死人,所以也不能用来洗饭盒。 这么不干不净地吃了六年,也没事。

 

因为不少学生挑食(包括我在内),不吃的东西就要扔掉,为了保持校园干净,一度学校规定吃饭必须在食堂里吃,不能把饭带出食堂外。每天食堂门口都有老师守着。 有几次状况比较严重时,还开大会来着。不过比起我的幼儿园,不让小朋友剩饭剩菜,大肥肉也得吃掉的严格规定(所以我在幼儿园吃饭总是“不小心”把肥肉掉地上了),中学真的文明多了。 

 

有一阵,有不少同学觉得学校食堂吃的不好,就各显神通,通过关系在附近大单位的食堂买饭票去那里吃,那的确要吃的好多了,但总混着也不是办法,由其是改“食堂制”后,伙食有改善,慢慢大家又还是回学校吃了。

 

高中后,我们学校门口开始有小商贩摆摊,我们可以吃完学校的饭,再到门口去买点东西吃。有一次两个同学出去买了酒酿,吃的下午头大大。还有一次我和同桌在门口各买了一张“纸饼”,真的像纸那么薄。我的同桌大小姐用两根手指捏着“纸饼”最下面,刚吃了一口,一阵风吹来,“纸饼”也跑了,只剩手指里捏着的一丁点儿。她懊恼的要命。我同情地把我的“纸饼”分了一半给她。现在做了总经理的她,日理万机,可能早忘了。下次如果见到她,要问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