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远的童真 – 老毕的路与画】 (3)

(2007-04-25 13:24:48) 下一个


【永远的童真 – 老毕的路与画】 (3)


在往下写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毕加索的童年与青少年时代。这些年当我偷闲翻阅有关PICASSO 的介绍,传记与其它文章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都主要着墨在他青年时代创造的几个流派,比如蓝,红时代,立体主义等等,及他成名后参加的一些有影响力社会活动。而那些前卫的画风则往往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与偏见:毕加索呢,只会标新立异。没有那种传统大师们,比如象芬奇伦勃朗那样的写实功力。因此我专门写了两节来侧重介绍毕加索童年与青少年时的学画之路,及他那个时期的画。让大家了解一下毕加索极其深厚的古典主义学院派的素描与油画功底。余个人认为,没有这些基础训练及后来对印象派的学习,博采众长。他是不可能在后来创造出这许多现代流派来的。人是有个性有自己想法的高等动物,不能要求你跟我一样喜欢毕加索的画和他的风格,毕加索一生本来就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但是你千万不要在看过本文前两节列出的那些毕加索少年时代的画后,还说你不喜欢毕加索的理由是他不会象你喜欢的古典主义的大师们那样绘画。说一个人的坏话是很容易的,但是应该至少另找出一两点站得住脚的理由来吧?


(2) 毕加索在巴黎的早期探索 (1900-1901)

在1900年的冬天,毕加索与卡萨噶马斯来到了巴黎。两人在巴黎市郊的卫星城蒙马特(MONTMARTRE)开了一间画室。画商PEDRO MANACH 与毕加索签了他一生中第一个合同,150法郎一个月来交换毕加索的画。150 法郎在那个时代大概用来维持画家的温饱还是可以的。提起蒙马特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红磨坊这样的声色场所,但那时它也是在巴黎的艺术家们喜欢聚会的一个地方,比如雷诺阿和罗德列克蒙马特就在那里开有自己的画室。就这样毕加索慢慢打入当地艺术家的圈子,开始结交当时聚集在巴黎的印象派大师们。

1990的冬天,毕加索创作了他来到巴黎后的第一幅画,〖Moulin de la Galette〗(图8)。如果你看过一些印象派的画,那你一定会记得雷诺阿有一幅非常著名的同名油画。你一定也会看出毕加索这幅画明显的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只不过对比雷诺阿明快欢乐的风格,毕加索用他那时特有的西班牙加泰隆派的黑色调子对这个著名的舞厅作了他自己的诠析。〖戴大帽子的小姑娘〗(图9) 是他另一张仿雷诺阿的印象派风格的作品,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你还是不难从小姑娘直盯着你的双眼中看到年轻的毕加索喜爱的独特风格。象好斗的小公鸡那样直瞪着你的双眼是毕氏年轻时肖像画的特征,直视人生与渴望挑战。毕加索常被提到的同期风景油画还有〖Boulevard de Clichy〗(图10) ,从那些亮丽的斑点中观者不难查觉出毕加索是在摸仿印象派大师莫奈与皮索罗的调子。根据这张画看来,也许毕加索那时还没有完全理透印象派关于光与色调的精髓,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年轻艺术家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印象派的基本技法。从古典现实主义准确与细节到印象派的光与影,学什么象什么,而且都做得很好,这也是毕加索的一种天赋的才能吧?

到此为止,本文提到的毕加索的画,根据正史来说都算不得是他的代表作,不是略去就是一笔带过,但是我觉得即然要研究一下毕氏之路,看看这些在他青少年时期各个阶段的作品,对研究与理解大师的成长过程是很有必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也和科学一样,只有先系统的学习,吸收了前人发展起来的技法与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创造出有自己风格的新东西。余观现在的许多“艺术家” 们,对视觉艺术的基本理论的101都没有读完就来妄评乱侃所谓“现代艺术” ,好笑得就有点象有一次看到报道说当年的因为收到太多由没有读过大学或者是非数学专业的人写的哥德巴核猜想证明的论文,中科院数学所要专门成立一个办公室来对付这类人的上访一样。

那时毕加索受他在巴赛罗娜的朋友邀请,还担任着一个在西班牙发行的介绍前卫艺术的杂志,ARTE JOVEN,的编辑。因此他在巴黎的生活并不是很稳定,三天两头得不时的跑回西班牙。大概就有点象今天中国的那些不时来往大洋两岸的EXTRA-PATROIT们 一样,大概可以起个名叫QUASI-海龟吧      :- )

千里马需要伯乐来发现,画家需要画商的捧场。从这点上来说,毕加索也是很幸运的,在他来到巴黎的第一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专门经营先锋派画家作品的大画商AMBROISE VOLLARD看上了毕加索的才华,OFFER毕加索一个机会,让他在这个著名的画廊举办一次个人展。为了这个画展,欣喜若狂的年轻人没日没夜的在三个星期中用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技法画了60多幅作品(图11 〖戴蓝帽子的女人〗,图12〖真好吃〗)。在渡过了早年的难关后,那时的印象派在巴黎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再加上毕加索天赋才华,画展很是成功。当时的评论家是这样评价这个西班牙青年的:“ besides the great ancestors, one easily distinguishes many a probable influence-Delacroix, Manet (everything points to him, whose painting is a little Spanish), Monet, van Gogh, Pissarro, Toulouse-Lautrec, Degas . . . Each influence is transitory, set free as soon as caught (I understand he is not yet twenty, and covers as many as three canvases a day)." -Review by Foicien Fagus in La Revue Blanche, Paris, 1901。“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多时一天三幅画。。。”,三个星期中画了60多幅作品,也许你要说毕加索那时有粗制烂造的嫌疑,但超过半数的作品在展览中卖出,人家看了还喜欢得出大价钱买下来拿回家去,这至少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毕加索的才气与天赋。比如象〖戴蓝帽子的女人〗,当你欣赏画家用夸张的颜色与笔触将这懒散而风姿的年轻妇人表现得如此EYE-CATCH的时候,你大概会同意如果毕加索继续画这种当时流行的后印象派风格的画的话,也能在花都混得挺好吧?问题是学习印象派并不是毕加索离开祖国来到巴黎的目的。画展结束后维生的钱不是个大问题了,他开始有精力来尝试用自己的艺术风格来表现对象。而就在这个时候在毕加索身边发生的一件事使得这种探索立刻就变成了实践。

(余之最爱,老毕的画。。。)

-----------------------------------------------



图8。〖Moulin de la Galette〗,请对比雷诺阿之著名同名油画。
雷诺阿的风格明快欢乐,毕加索用他那时特有的西班牙加泰隆派的黑色调子对这个著名的舞厅作了他自己的诠析。





图9。〖戴大帽子的小姑娘〗,是他另一张仿雷诺阿的印象派风格的作品,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你还是不难从小姑娘直盯着你的双眼中看到年轻的毕加索喜爱的独特风格。
象好斗的小公鸡那样毫不含糊的直瞪着你的双眼是毕氏年轻时肖像画的特征。





图10。〖Boulevard de Clichy〗,毕加索住处附近的一条大街,
从那些亮丽的斑点中观者不难查觉出毕加索是在摸仿印象派大师莫奈与皮索罗的调子。





图10a。〖今日之蒙马特街景〗,蒙马特街头卖画的艺术家们。
能成名的艺术家是很少的,大部份人就这样过了一辈子。
能成大名的就更少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毕加索是非常幸运的。





图11。 〖戴蓝帽子的女人〗,此画带有浓重的后印象派的表现主义痕迹。
看到画家用夸张的颜色与笔触来表现这个有点赖散而又风姿卓卓的年轻妇人,
你会不会想如果毕加索继续画这种风格的画大概也能在花都混得挺好吧?





图12。〖真好吃〗。真好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0529wen 回复 悄悄话 静等下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