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人生教练

微信公众号:北美姐妹话家教
正文

将那些令家长尴尬、无奈的瞬间变成素质培养的时刻

(2016-05-02 08:09:25) 下一个

本周空中广播
 

 

        乔布思言之有理:“过去的点滴连接着你的未来。。。” 家教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里那些令人纠结的点点滴滴,略加回顾斟酌,便似打磨过的琉璃,熠熠生辉,映照着未来的路途。

 

 

妹妹分享一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感谢微信,让华人社交活动变得轻松、便利。几分钟,一个“家庭周末运动健身群”就建好了;几天内,一个“周末青少年足球活动”就攒出来了。微信群里,家长们各个摩拳擦掌、好不激动,满怀期待地盼着周末带孩子们远离电脑、亲近大自然、强心健身!可周末的活动现场又是怎样一幅图画呢?

 

            男孩子们风一般地冲上球场,仿佛憋了一冬天的能量终于得到释放;几个大女孩,随即也你推我搡地进入了场地。问题来了,就有那么一小部分孩子,扭扭捏捏不愿上,找出各种借口不动弹,任凭家长软硬兼施、磨破嘴皮还是“我自岿然不动”。

 

            面对这种“不配合”的“腼腆”的孩子,家长好不难堪:有的担心孩子的消极影响整体;有的担心孩子的腼腆影响今后的社交生活;有的对自己没有威力感到丢面子;有的又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家教失败。总而言之,不是认为自己有错,就是认为孩子有错,想听听教练怎么说。

 

 

人生教练支招:

 

1   谁都没有错。家长的尴尬可以理解,孩子的犹豫可以理解,当我们从心理的角度来考虑。恐惧来源于Unknown,孩子对自身安全有着天然的保护能力,当身处一个陌生环境、陌生人群时,其敏感度(”别人怎么看我”)通常比成人高;对恐惧感的应对方式不一。最自然的条件反射是躲开、不参与,漫热的表现是很正常的,家长的着急(出自对尴尬的下意识反射)反而容易让孩子更紧张。

 

 

 2   酌情预热。当陌生人初次相处的时候,诸如成人的讲座、俱乐部的活动,主持人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小组的互动热身,打破僵局,更况且孩子。找最容易回答的问题,比如: 让孩子们报报名字、年龄、学校,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今天想踢足球;也可以像开学第一天的老师,单独写条回答:“你最害怕、担心的是什么”等等。从而可以根据孩子的需求、顾虑,及时调整活动计划,让孩子开心,大人放心(这里不是指组织职业球队,是大人孩子一起的娱乐活动)。

 

 

 3 视问题为机会。不要先把“腼腆”看成缺陷、弱点,急着逼孩子上阵,而是看成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成长的可贵机会。先肯定孩子对安全感的需要,表示同情他们对不测的担心,了解他们具体想什么,怕什么,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而后共同探索、摸索适合克服恐惧的其他途径;等到孩子平静的时候再坐下来“说教” - 逃避是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常常是失掉很多生活乐趣的方式。

    

 

 

妹妹分享二
 

 

          临近体操课,小女儿在楼上喊:”妈妈,我的体操服呢?“ 这种临出门前给我上眼药的事,最让我上火。我的常规做法是回敬她:”我说过多少次了,把你自己需要的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bala bala bala” 有时甚至上了车,我仍然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段,喋喋不休。

 

            这一次,我管住了自己的嘴。几个月与人生教练的交流和学习,让我有了点家教意识。意识到问题发生时的训斥,不仅没有积极地改善作用,反而向孩子们发出了错误的讯息:妈妈一着急就发毛,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嚷嚷”。 

 

           于是乎我先是帮着她找到衣服,然后静观她在体操课后的小动作:将衣服随处一扔。保持着自己的心平气和,我及时跟进,衣服拾起来,给她放到衣柜里。自己的行为是提高了,可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我不能次次当保姆吧?想听听教练怎么说。

 

 

人生教练支招:

 

孩子的课外学习及活动,有些是孩子情愿家长不得已的,有些是孩子不情愿家长贿赂参加的,即便是双方都情愿的,家长都有相当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付出,很容易在压力状态下“发毛”, 以下做法,可以帮助家长减压,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1.  建立“活动包”:把所有与该项活动有关的用品放在一起,规定好放置地点,明确责任分工。就拿学游泳来说,让孩子准备“活动包”的走前清点,课后游泳衣的晾干,用过浴巾的放置等等。

 

2. 报名前的精选:家长事先可以带孩子尝试不同的老师和场所,尤其是一项新的技能/活动,老师与孩子的一拍即合非常重要。别人介绍说好的,不见得适合你的孩子。找到孩子喜欢的,孩子高兴学(初学的恐惧过后,再换老师也无妨),可以省去你很多的麻烦。

 

3. 报名后的协议:与孩子商谈空头或书面协议,一旦报名参加,多少时间内是不能放弃的,如有问题,孩子、家长、老师协同解决。合同期过后,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否继续。让孩子知道,不合适自己的放弃不是失败,而是灵活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也不能不经过努力就轻易放弃。各个家长的不同要求,也可在协议中提出:比如,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个人房间卫生的要求,家务的要求,回家的练习时间、长短等等。

 

总之,可以借助课外学习及活动,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履行承诺等品质。

 

 

 

妹妹分享三
 

 

          ”妈妈,你是不是对我很失望呢?“ 这是小女儿在听到小表姐荣获地区跆拳道冠军后的第一反应,给了我一道左右为难的题目。我如果回答说“是”,那是假话,因为我确实认为孩子各有所长,获不获奖不是个什么事;但我如果回答说“不是”,那是没有同情心,小表姐在体育方面公认的不如她,她会不会受刺激的?想听听教练怎么说。

 

 

人生教练支招:

如何帮助孩子对待大小比赛的输赢,是对家长认识论的考验:有的很怕孩子失败挫伤自尊心,持回避态度;有的把冠军视为一切,给孩子加压;有的借助比赛,锻炼孩子对成败的自我调节。无论你持哪种态度,以下三步有助于增加孩子对你的信任和交流,强大孩子:

 

1. 问清孩子的感受。孩子对此事有没有失望,确切的感受是什么,你如果从表情上看不出来,要问清楚。即使猜测出失望,也要以问句澄清,一来避免误解,二来让孩子听到你的关切。

 

2. 心理沟通。如果孩子自己并没感到失望,你可以告诉她你也不觉得失望的理由:人各有所长。。。如果孩子告诉你她有点失望,你可以告诉她: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

 

3. 逻辑说服。列举孩子可以获奖的素质和长项,让孩子知道你眼中他/她的长项非常重要,你认识到的越多,表达会越真实, 越让人信服。比如:学得比其他人快,或虽然比其他人慢,但比一般人扎实;持之以恒或虽然做事不持久,但灵活性极好;小心谨慎,做事周密或粗心大意但不怕出错,大胆尝试等等。每个人都具有一些成功素质,每个人都有所长,进一步发展,“获奖”只是个早晚问题。 更何况,被认可后的自信,超出所有“获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