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私塾

多年网上教学,针对美国高中的数学和物理,学生最低年级从六年级开始。
学校课程的提高以及针对美国标准考试的准备:SSAT数学,SAT数学,AMC竞赛,AP微积分,AP物理,APC物理,物理碗,F=ma。特别针对国内打算来美读大学
正文

我有多好

(2024-01-06 07:14:34) 下一个

偶尔回头一看,教书的这几年,记忆中似乎就是最近两年事情最多。想来也正常,以前的教学以华人教育中心为主,虽然也和家长交流,但是毕竟中间隔了一层,家长们和教育机构的负责人交流得比较多,大多数时候我都没有家长的联系方式,最多有的时候下课了看到家长在就聊两句。而现在,我自己开私塾,和家长的接触没有“中间商”,很直接,各种问题直面我而来。经过一段时间,我自己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就是:我这个老师究竟有多好?

有一些家长非常认同我,这种情况比较容易被我看到,毕竟善意的表达是不用躲躲藏藏的。我说的不是口头的表扬,而是实际行动上的,比如有几个家长不断地替我宣传,和一个,两个,甚至三个朋友去说“你家孩子不也是高中吗,或者马上要读高中吗,赶快去张老师那里挂一个号啊,我保证你错不了”。这是我猜的,总之八九不离十应该都是这类的话吧。这些家长就是不断地在替我宣传的超级传播者。
也有很少的家长觉得其实没什么用,浪费钱的。当然,这种声音就不会那么容易到我这里来。我虽然低头教书,但我也不傻,偶尔还是会通过其他渠道知道一点,即便只是从家长的态度我猜也能猜出一二来。
两种家长都有,这只能说明我是一个正常的老师。不管作为一个人也好,一个老师也好,总有人喜欢你,有人天生就不喜欢你。从这里没法判断,只能说我是一个正常范围里的老师。
从别人的评价里很难得出确定的结论,那我自己到底有多好呢?我想来想去,我也只能从自己的努力程度预测结果。我估计应该是在平均线略微朝上。这个结论只是因为我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的平均时间应该比所有老师的平均值要多,多很多。虽然努力程度多了很多,但是从因到果,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太多其他因素混杂在里面,所以结果也只能提高那么一点点。所以说“略”上。
比如,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一个单个的老师,能把所有要教的材料都搬到网上去的。网课很多,比如像AOPS那种,但那是大机构,应该是有固定的编程团队,提供背后的IT服务。而我是一个人孤军作战。为什么一个人还要搞那么大一个阵仗呢?因为只有把材料放到网上去有很大的灵活性啊。这样我才可以在比AOPS有更多面对面的灵活性的同时,也不损失教学基础设施的优势。比如,网上材料可以方便地远程和学生交流,可以很方便地把材料归类到合适的章节去。这个和以前我们都是用的纸质的照片,现在都是在手机上看是一个道理,可以更为灵活的欣赏,而且是和亲朋好友一起欣赏。但是这个输入到计算机里的过程是一个费事费力的过程,绝大部分是要靠一个字一个字的敲打才能进去的。这一点我从第一天在华人的教育中心教书就意识到了而开始执行的。

当然,题目输入之前,首先要有建立背后的编程的功能支持。最重要的先建立一个基本的架构,才能让后面的材料能够被输入和管理。

比如,如何统计学生的做题对错,应该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事情,学生之间的相对水平的比较也很明显。而我上课的时候只需要点击红色的地方就可以直接跳到那道题目进行讲解。有group lesson的时候就可以先找几个学生共同的错误。要知道,要让学生自己说自己错在哪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学生很多时候是不可相信的,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会骗人,或者说我知道我错了几道题目,但记不得是哪一道题目了。要让一个学生把错题自己记下来,极少有学生靠自觉做到这种事。而程序的功能就是我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到他们身上的学习精神的不足,但是选择原谅他们的年轻不懂事和还是把家长的钱当大风刮来的心态,最后从技术层面去弥补这件事情,节省上课时间:

(绿色代表做对的,红色代表做错的,空白代表没有做的)
.
又比如,程序可以做到自动把所有学生以往做错的题目放在一个地方,以便他们自己以后复习。这些事情其实学生自己也能做,但是真的能做的有多少呢?所以只能靠外界来帮助。靠人是不可能的了,谁能每道题目跟着学生做,然后拿笔记下来你这道题目做错了,放在一个小本本里呢?学生自己不太可能总结归类,这个即使是很自觉的学生都不可能有这个精力去做这件事,只能让程序来帮助完成。


靠程序建立了一个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的平台以后,就是大量的题目的输入。这里面,首选当然就是每年的真题了。比如,我们都知道AMC的考试越来越难了,我把历年的题目输入到我的题库去的时候就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我输入的时候也是挑题目的,有的题目实在太容易,我也就跳过了。发现随着越往前几年走,越来越多的题目不用输入,实在是太简单了,如下: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比平均线略高的老师。这个并不是因为我的水平高很多,更重要的是大量持续的精力付出。并不是题库建好了就完了,而是需要不断地去增加题目,和每次上完课以后觉得从哪一个角度去讲比较好,然后根据那个去调整,都是很花时间的事情。从单个学生的个体来说,这种好处的差别很小,不见得能比老师总体的平均水平要好多少。因为我一直觉得学生老师家长三者之间学生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在某一个阶段一个学生能不能学“进去”是要看他在那个阶段的学习心理状态的。但是从整体来说,这个过程可以让教学效果逐年提高,越教越精。但就算如此,学生的提高受太多环境因素影响,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一个上限的,所以我的目标其实也只能设在做到绝不耽误一个本来能够有所提高的学生。我所做的一切,像编程,把材料输入我的网上题库之类的事情,再精进其实用处并不是我所指望的那么大的。这背后的动力一半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让家长付了钱物有所值,我心可安。另一半就是为了自己好玩而已。对我来说,就是搭积木。

以后我再写一篇文章,叫做“我有多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