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长篇战争小说《另一种历史》第198期

(2022-03-14 05:35:27) 下一个
(作者:
龙德施泰特

 

969)     直升飞机

昆明生产的“蜂鸟”在国家航空委员会关怀下,获得长足发展。并在50年代从军事角度找到了新用途。一种更大的用于战地运输士兵和物资的直升机在“蜂鸟”基础上研制出来。

经过前线检验和改进,每架可运载1个战斗班,大大提高了步兵的战场机动性。由于直升机研发起步于“蜂鸟”,此后型号成了“蜂系列”。运输直升机~这个勤劳而略显笨拙的家伙被命名为“工蜂1型”。随后还开发了通用型直升机~2型,重点转向民用。同轴双旋桨技术也受到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青睐,双方互换了好几项专利。

进入60年代,具有对地攻击能力的“胡蜂”武装直升机问世。美国贝尔公司生产的“眼镜蛇”与之举行4次对抗演习,结果2胜2负。又在酝酿第5次对抗赛。

1961年,第15空降集团军派1个营参与“胡蜂”入役试验与实测~就此组建了空中突击部队。

营长张万年少校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胡蜂”。33岁的他很快考下直升机驾照。回家还向同是飞行员的太太炫耀说:“今天,俺也能飞了!敢不敢~坐我开的飞机?”

太太不服气,嗔责道:“侬港督(傻瓜)呀。阿拉大客机气派的唻~侬个小蜜蜂,好比的?”

……次年秋天,尼布楚边境,发生一些小规模武装冲突。第127空中突击营奉命出动。

营长张万年驾驶“胡蜂A”干掉1辆“T-54”坦克,在世界上首开直升机打坦克之先河。被晋升为中校。《汉胡评论》就此载文,专门介绍了该战例。题为:《从树梢高度发起攻击》。

 

970)     海外纷争

60年代,中苏边疆大体平静。两个手持核武器的国家都保持克制,边境冲突被默契地限定在与“新武器实验场”相类似的小范畴内,没人愿意大打出手。

倒是长期闲置的华夏海军,有了几次军事行动。

1962年冬,据日本通产省航运厅报告:马六甲海峡一度海匪猖獗,时有过往船只遭殃、受劫。近来更是发生两条油轮船员被杀,财物被掠,飘流海上的惨案。

美国国务院负责亚洲事务的副国务卿约翰·谢伟思照会华夏国政府商请并提示:对该地区海面安全,贵国负有“水上警察”之责,当尽义务。

于是重新组建的“西洋分舰队”派出了已改造为直升机母舰的“独立号”编队,用“胡蜂”和“工蜂”把海峡远近的海盗扫荡了一遍,使航运秩序得到维护。

另一次行动,远及西南印度洋。

起因是~犹太民族,始终对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有种莫名兴趣。据说那是小胡子元首曾规划过、打算强制犹太人迁徙聚居的地方。那里究竟怎样?是冷是暖?是好是坏?是否适合人类居住?希特勒为何要把我们赶到那里去?他们有诸多疑问。

1957年该岛独立。犹太人欣然前去祝贺、通商。发现这里很有潜力,竟真的开始了移民。

一来二去,也带动了国内人口压力持续增大的华夏人和日本人,使他们与南部非洲扩大商业往来的兴趣不断高涨。一些远洋渔船也进入南印度洋,实施捕捞作业。6年后的1963年,这些略嫌过度的商业卷入,终于引起马达加斯加前宗主国~法国的严重不满。

附近海域的留尼汪岛仍是法国全权海外领地。长年部署有1旅驻军。他们派出巡逻艇扣押了中国、日本的远洋渔船。

与此相呼应,附近另一座小岛~毛里求斯,也掀起一个不大不小的排华、排犹、排日浪潮。

岛上一些华人华裔和犹太人,被少数极端分子劫持为人质。

 

971)     平息风波

随之,华夏合众国与法兰西两国政府的“照会战”和“声明战”逐步升级。半个月后,西洋舰队派出了“琛航号”航母编队,掩护“蟾蜍”级两栖登陆舰,在毛里求斯登陆了1个海军陆战营,从极端分子手中抢出了人质。掩护作战过程中,由2架“海胡蜂B型”舰载攻击直升机,发射了早期试验型的“水蚕”式反舰导弹,击沉1艘法国巡逻艇。这竟被称为60年代一次“够酷”的战例。海航司令、46岁的方子翼少将,指挥了这次行动。

法国政府大动肝火。骄傲的戴高乐将军,强烈抗议中国的“霸权主义、沙文主义”行为,扬言要派出“克雷孟梭号”航母编队,前往印度洋,实施报复。

华夏海军这时也比较骄狂。新司令林遵上将虽年届58岁仍不肯示弱,誓师大会上扯出横幅,宣称:“犯汉者虽远必诛!”即刻重组西洋舰队、派潜艇封锁红海出口、两栖部队作出登陆留尼汪岛的架势。一支威风凛凛的巡洋舰队远航好望角,监视巡弋。

中法双方。一时剑拔弩张。甚至引起了美国警惕~东方警察,俨然有些霸气了!……经几轮外交调停,最终以周恩来和戴高乐互访达成谅解,才算平熄了一场风波。

结果,此后中日移民、包括海南犹太人,逐年在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南部增加到400万人。同时也带来了资金、技术和新产品,使这里成为非洲发达地区。后来华夏国又联合犹太财团,还合资兴建了坦桑尼亚~赞比亚~安哥拉大铁路,横贯南部非洲,成为那里一条交通大动脉。

最终在20世纪末,63万平方公里的南半球温带岛国马达加斯加,接纳的移民超过了土著,成为一个人口达2000万、多民族共生、多姿多彩的新移民国家。

它是非洲的第2大经济体。综合国力超过埃及,仅次于南非。而增速则超过同处南半球同期的澳大利亚。体现了和平时代“多民族共生新国家”的某些后发优势。

 

972)     寂寞高手

50年代以后的美国,由于长期缺少战争威胁、缺少对抗目标,依然抱着“寂寞高手”心态。

百无聊赖中,军界的好胜心理渐渐被和平麻木所掩埋。

1956年,参加竞选的伊利诺州长阿德莱·史蒂文森,用来击败对手艾森豪威尔的口号就是:“今后50年里,没有美国必须参加的战争!我们不需要军人总统。”

经济领域美国日益占据全球优势的同时,军事上它可以不必追求与其它国家保持巨大差距。武器开发的预算也被国会严格控制。研制方向停留在二战前后的以数量和生产效率定胜负的框框里。没有核毁灭的威胁,美国也不肯为核武库壮大而花冤枉钱。

几任国务卿,都热衷于建立一些环球安全组织~例如《太平洋沿岸国公约》和《大西洋两岸安全公约》组织,思路是把战争危机局限在东半球范围内。而中国和苏联,又分别是《太(平洋)约》和《大(西洋)约》成员国。1949年3月接替福莱斯特,继任的第2位国防部长刘易斯·约翰逊,对海军的观点是:我们不再造航母。最多保留1艘,以便“让老将军们到处逛逛”。

他主导下的美国海军迅速缩减。主力航母一度仅保留4艘。连国会中最支持海军的众议员卡尔·文森也建议:新航母排水量不应超过6万吨。※史实是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才发现航母是它唯一可以快速部署的部队。

 

973)     勋章老人

1960年代,升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泰勒上将,通过几次演习对比,震惊地发现美国军人的战斗素质和战略素养,比东半球的主要强国有10年以上差距。他一再撰文、演讲、大声疾呼,试图引起国内各界注意。

但得到的反响却是:这位前战争英雄,不是出于本位主义,就是发作了顽固的战争妄想症。居然在如此不容置疑的和平年代仍企图牟取大笔军事预算。他的提案也屡遭否决。泰勒苦心打造的一支特种兵~三角洲部队,也因经费不足而一再缩编,甚至在南美乌拉圭举办的世界特种兵比赛中获倒数第3的恶劣名次,仍不能唤醒国内公众注意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泰勒任内反复呼唤的主题。最终他在激愤中以辞职来抗议。而《纽约时报》却发表题为《别了,过时的勋章老人》的送行辞,间杂着奚落和嘲讽。

后来,国会还是从成批的优秀军人~李梅、伯克、谢尔曼、加文等陆续去职的抗议中,感到了一些什么,为军事科研增拨了一点预算。但CIA(中情局)却始终未予开办。

美国,在和平的雾海中,扬帆远航。

那种“要将自己的理想灌输给世界”的态度由于缺少刺激、缺少实施手段和理由,变成了某种商业惰性。

 

974)     蝴蝶起舞

1959年※。乌兰巴托。“莫洛托夫总书记的苏联”一共持续5年。在随后的激烈党争中他输给了赫鲁晓夫同志。并离开苏共中央,被贬为驻蒙古大使。※史实为1957年

6月11号,是华夏国联合政府成立12周年的日子。莫洛托夫大使当天循惯例,应邀参加了华夏驻乌兰巴托联络处举办的酒会。表示了常规礼节性祝贺之后回到使馆,意外地收到1封美国来信。

信,来自弗吉尼亚州利斯堡。署名“你真诚的老朋友乔治·马歇尔”。……那位躺在病床上、年已79岁的老人送来了向远在地球另一面~蒙古高原上老朋友的问候。还介绍了自己的病情,暗示来日无多:“年内就可能受到上帝召见。希望他从此分配我一个能钓鱼的轻松差事……”※马歇尔逝世于本年10月16日

信的末尾,马歇尔意味深长地提起:

“亲爱的达瓦历士,可还记得17年前的1942吗?就是今天~这个6月里的11日,就是由于您目前所在的蒙古……我们俩曾签定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协定。”

莫洛托夫掩面长思。是啊。整整17年。

从那一刻起,蝴蝶就煽动了翅膀。世界于是沿着这条轨道奔驰,驶向了另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如果,当初不那么做,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好些?

可以肯定,那样中国无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当然也无力与苏联对抗。那么苏联会是一个更为强有力的国家。

可那又怎么样呢?国家、或自己的命运,就会有所改观么?斯大林时代的自己,多次站在监狱门槛上。直到1949年~自己的地位已经那样显赫,仍然无法保护妻子~热姆丘任娜,眼看着她蒙冤入狱……直到1年前,自己已贵为党的高官,仍避免不了年过70岁却发配到蒙古来当大使的结局……而另一个时空里那样极其强有力的苏联,却也逃脱不了30年后解体的历史宿命。

就把命运交给蝴蝶吧。

蝴蝶在1942年翩翩起舞。自己曾参与经手放它飞出樊笼。演变为风暴,改变了世界,也会改变若干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马歇尔在来信最后,引用了丘吉尔的一句话: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无非是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为改善这混乱的世界,让后人有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这里,马歇尔质疑道:“那么反思一下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给后人带来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欣慰的是,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发明‘冷战’这个名词。”

莫洛托夫伏案,给马歇尔回信。写了若干行他才懵然意识到:这样写,从这个使馆里是无法发出的。

惆怅地放下笔。他缓缓地,把那张白纸撕成一片片、极小的碎片,从住所的楼上一把一把撒下。

像6月里飘零的雪花。像又一群振翅的白蝴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