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之初读好书

(2008-12-31 06:33:35) 下一个

      生活在外国的中国家庭大都希望孩子受到双语教育。第一个关心的问题就是先教孩子哪一种语言? 另外会担心两种语言会不会打架,结果一样也学不好。现代社会国际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本土的家庭也注意到幼年学习外语的长处。幼儿期耳朵的灵敏度高,可以辨别细微的元音差别,说外语可以不带口音。我认识一个家庭的小孩,外祖父母是法国人,祖父和祖母是意大利人。这个五岁的小孩不仅会流畅的法语意语英语,从来不会混淆,还可以当翻译。当然那三种语言都是拼音文字,有其共性。而学拼音文字最大的困难在于学会拼写。尤其是英语,发音不规则。帮助孩子顺利学会阅读至关重要。不必担心英语会与汉语拼音混淆。本文主要介绍英文的幼儿图书和阅读经验,希望对有兴趣的父母有所帮助。

      我从小在乡下长大,大自然是我最好的课堂。又恰逢文革期间。那年头老书都是毒草,新书又几乎没有,基本上没有课外书可读。自从有了儿子迈迈,就开始和他一起读儿童文学。在美国生活的二十年让我们产生了与父辈不同的观念上的变化,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尽管我们孝敬父母,负担了父母晚年的生活费用,却不寄希望于“养儿防老”。孩子是我们生命旅途中的伙伴。陪伴他们成长的二十年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时光。能够与孩子一起读我小时候没有机会读到的可爱的童话,在他是练习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我是享受童话的美好,孩子的美好,并且弥补童年的缺憾,重温童年的纯净。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人之初,性本善”,迈迈的启蒙教育还是挺符合我最初的育儿理想的,直到不知不觉中离经叛道,成了太空怪物。那是后话,暂且不提,且说学龄前时期。

      迈迈一岁半到两岁最喜欢的书是Margaret Wise Brown所写,Clement Hurd所画的两本书:一本是“Goodnight Moon(晚安,月亮)。文字简单、流畅、押韵,有催眠曲般安宁静美的意境。构图完美到了极致,令人不能想象再更改一物。色彩也明亮到了极致。尤其是红绿蓝黄等醒目的婴儿色,鲜明温暖舒适,让人无法再更动一色。最有趣的是每页都有一只小白鼠,在不同的地方淘气。迈迈每翻一页,都会用小手点着小白鼠,象解出了一个谜一样高兴。这本小书的文字因为押韵,有一种音乐的韵律和流动的节奏,我觉得很难翻译成其他文字。他们俩合作的另一本书是“Runaway Bunny (小兔逃家)。一只小兔跟妈妈耍赖皮要逃出家门。正是淘气儿童受惩罚后的心理,或者干脆就是跟妈妈撒娇。开头很简单,却蕴含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说:“一次有一只小兔想逃跑,它对妈妈说:‘我要逃跑。’妈妈说:‘你要是逃跑,我会来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后面便是兔宝宝充满想象力的出逃方式和妈妈更胜一筹的追捕方法。以简单重叠的句式,幽默和谐的构图,表达了浓浓的母爱之情,营造了温馨恬谧的意境。尤其是结尾,大树下的兔子窝里面,橙红色的温暖,堆放了很多的胡萝卜和生菜。外面则是取之不尽的大菜地。那份富足、温暖、安宁的感觉会让听故事的小孩非常满足。

      中文书“拔萝卜”也是迈迈喜欢的,尤其爱那叠句的好玩儿。老爷爷喊:“老婆婆,老婆婆,快来帮忙拔萝卜!” 老婆婆喊:“小姑娘,小姑娘,快来帮忙拔萝卜!”这样一个一个叠下去,后面小花狗,小花猫,小老鼠全抱在一起拔萝卜。最后摔了一串屁股墩儿。这会给爱淘气的幼儿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及幽默感的满足。

      “猪八戒吃西瓜”除了八戒的笨拙好笑,还教小孩子不可以贪心,也不可以撒谎。

      苏联童话“七色花”是我小时候就听过的。记得当时舅舅给哥哥买了很多小人书,还有一套木头积木。哥哥心爱得紧,保护得象新的一样。后来传给比他小四岁的姐姐。姐姐更细心,小人书都加了封皮。“七色花”便是其中的一本。当传到比姐姐小六岁的我时,还都象新的一样。但是在我手里全丢失了或者搞坏了。哥哥姐姐埋怨我的时候,我真想有一朵七色花。常想我一定不浪费每一朵花瓣。我会先要回所有丢失的小人书,再要回所有丢失的积木。剩下的五瓣再要布娃娃,要蜡笔什么的。不能要糖果饼干一类的,虽然那时候糖果饼干都是很希奇的东西,但是吃掉了就没有了。“七色花”没有得到,就把目光投到我家的一个四抽桌上,希望发现一个秘密的抽屉,我丢失了的宝贝会全在里面。我家的四抽桌四个抽屉对着开。其它的两面也中间镶板,象抽屉一样。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想打开那些神秘的抽屉,找到丢失的宝贝。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都是需要鼓励和引导的,不能为了怕闯祸或为了大人省心而简单粗暴地制止。人长大了自然会有惰性,如果没有保持住一颗好奇心,就会缺少创造的火花,缺乏探索的勇气。那样长大的孩子会一生平庸,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迈迈两岁到三岁间百看不厌的书是英国女作家 Beatrix Potter 1903年出版的“The Tale of Peter Rabbit(小兔彼得的故事) 和“The Tale of Benjamin Bunny(小兔本杰明的故事)。这套小书是她自写自画的,当时不为出版商看好。但一经出版就大获成功,历经百年兴旺。真算得上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我每天陪迈迈看 Peter Benjamin,一直想找出此书为何百年来令全世界的小读者代代喜爱的原因。其实作者本人的经历很令人迷惑。她家境富裕,却一直到了近五十岁才结婚。她从年轻时侯开始用自创的密码写日记,一直到了中年。

      她中年以后购置了一些田产,在婚后搁笔,完全变成了农民,以放羊种田为生。据说婚姻幸福。我很好奇想知道既然她并不反对婚姻,或有同性恋倾向,且家境富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不象简奥斯汀小说里那些家境贫寒而又心气很高追求爱情的女孩子们,她为什么没有早点结婚?她用密码写日记是为了怕谁?她的生活与简奥斯汀本人差不多的神秘引人好奇,我想她们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和辛酸,而且她俩的作品也同样历经百年的时间考验,仍然为全世界的读者所喜爱。孩子们喜欢 Peter Benjamin 的原因我想是因为小孩子都是好奇淘气的。他们害怕因为淘气而失去父母的爱,又因为天性好奇会不可抑止地探求周围的秘密,为此会不断试探父母耐心的极限。试想哪个小孩没有因为贪吃而肚子疼过?哪个小孩没有经历过闯祸险些被抓住又侥幸逃脱的刺激?象 Peter 闯了大祸又丢了衣服和鞋子,看见妈妈怕受责罚,心里扑通扑通地象要跳出来。而焦急万分的妈妈却只是把他搂进了怀里。当然还必须有惩罚,只好空着肚子上床去了。爱与罚都是不可缺少的。要小孩子既能保持天性里的活泼好动,又能够有节制地约束自己,以免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保有母爱和宽容,这才使孩子们感到安全和满足。我想这是为什么这些故事受到几代儿童欢迎的原因。有意思的是Peter只有妈妈,Benjamin只有爸爸,对于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们,这另有一番意义和安慰。

      我想女孩子会喜欢“Mrs.Tittlemouse”的整洁的小房子。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幻想在我家的大后院子里挖个长长的地道,里面有一间一间的小房子。除了有Mrs.Tittlemouse一样丰盛的厨房和储藏室,盛满了好吃的东西,还有跟小朋友玩的游戏室和玩具室。地道要矮矮的,有隐蔽的进出口,只有小朋友才能进去。这样就不会有游戏当中被大人叫走的遗憾,可以爱玩多久就玩多久。游戏当中被家长叫走一个小朋友是最最没劲最煞风景的事情。

      迈迈三、四岁时最喜欢的是 E. H. Minarik 所写,Maurice Sendak 所画的“Little Bear (小熊) 系列书。故事几乎全是对话,琅琅上口的短句子,又有趣,又有礼貌。迈迈三岁时捧著“Little Bear”在医生办公室煞有介事地大声朗诵,令护士大为惊奇。其实他那时候还不会阅读,只是凭记忆在倒背如流。

      迈迈三、四岁时才刚开始学拼字。英文的词语全靠二十六个字母,学拼字是学读写的第一步。他可以读的书是Dr.Suess 的作品,象 “Cat in the Hat”,“ Green Eggs and Ham”,“Oh the Thinks You can Think”,“There is a Wocket in My Pocket”,“The First of Octember” 等等。Dr. Suess 的书很怪,他造了很多不存在的英文字,却因为押韵又好笑,而为孩子们喜爱。这些书是教发音的好教材。那些自造字的好笑让孩子们觉得拼字是一种游戏,拼错了也好玩。这样就冲淡了对拼字的恐惧。他们有了书的武器,可以对抗父母要求拼对字的压力。Dr.Suess 画得大多是怪怪的东西,线不必直,房子不必符合重力规则。动物也说不上是什么动物,但表情一律传神。这给那些手肌还没有发育到能画直线的孩子们多么大的自由!就象给那些小小的心灵开启了新的窗户,给想象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幻想力的鸽子腾飞的时候,是不能让现实的笼子来约束的。原来字是可以这样拼的,画儿是可以这样画的,天空可以是金黄色的,树木可以是玫瑰红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套书教会了迈迈怎么拼字发音。

      Dr.Suess的书没有任何是非道德人文教育,可能让那些急切想灌输给孩子是非观念又丢失了童心的父母忽略过去。在此我想奉劝一句,即使你不欣赏Dr.Suess 幽默风趣的一面,他至少可以教会孩子发音学。

      儿童图书当然图画也很重要。以图画见长的书我觉得值得推荐的有Michael Rosen  所写,John Clementson所画的几本书,象 “How Giraffe Got Such a Long Neck(长颈鹿的脖子怎么长长的)John Clementson喜欢采用剪纸拼贴构图。故事本身是非洲的民间传说,所以构图色彩强烈,让人看了那太阳,就象能感觉到非洲的那种炽热。太阳的热力烤得万物焦渴,滋滋冒油。

      迈迈喜欢的另一本书是现居德国的保加利亚艺术家Ivan Gantschev 的“Moon Lake(月亮湖)。原著是德语。我们所看的是英译本。也许是翻译的差异,文字一般,但水彩画得非常优美,其晕染的效果和写意的风格大有中国水墨画的风采。尤其是贴了锡箔的月亮和石头,闪闪发光,栩栩如生。对于现代已经看不到纯粹的自然之夜的儿童们,那闪闪发光的银月亮会引发他们无穷的想象和对自然之谜的好奇。

      Marcus Pfister 的水彩也非常出色。尤其是他的“Hopper Finds Spring”,“Hang On, Hopper”,“Hopper's Easter Surprise"”系列。他很擅长水彩画的水洗底色技巧(washing)。他画中的自然,充满了活力和诗意,摘取了自然中最美最新鲜的瞬间。象是从一个特殊的滤光镜里,看到的是来自自然之中又超出自然之上的诗化的纯美的世界。

      画广告出身的儿童画家 Eric Carle 的作品系列也很有特色。他擅长用揉纸或布料做拼贴画,朴拙简洁。

      另外迪斯尼系列图书沿袭卡通片的画法自成体系。

      迈迈五、六岁的时候开始喜欢故事书,有插图也好,仅有故事也行。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语言可以在脑中转化成形象,而不必直观地依赖图像。这是脑发育的一大里程碑。迈迈在四岁的时候喜欢一本“Thomas the Tank Engine (火车头汤姆斯)” 的图画书。这样在四岁半时得到了宝贵的圣诞礼物:木头玩具火车系列,包括特别的桌子、轨道和木头火车。火车头的收藏经过了好几年。整套玩具大约花了八百美元。但为此迈迈在五岁读完了英国 Wilbert V. Awdry教父 的二十六本“Thomas the Tank Engine”全集。所有故事都相互关联,都是发生在神奇的Sodor Island上的。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建立了一个小小的世界,火车头都会说话,有各自的脾气和性格。有趣的是迈迈对天真善良的Thomas并不是太感冒,反而对坏脾气的 Gordon 情有独钟。这套书从1945年第一本出版到1972年出全,也是几代人心爱的图书。在如今这个飞机、计算机快速发展的科技新时代,还能让火车引起男孩子的好奇并保有吸引力,是了不起的成就。

      迈迈六岁上小学的时候,已经拥有一小书架二百多本书了。以上说到的我认为是每个幼儿期孩子都该读到并且值得拥有的最优秀的图书。当然这些都只是迈迈所心爱,远不是完全的书目。其他的优秀儿童图书象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Winnie The Pooh 系列,也都是历经考验的精品。我却无法使它们成为迈迈最爱的图书。孩子们和家长一样有各自的趣味。只要有了爱读书的习惯,有了读书的能力,就拥有了一份了不起的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

    回顾迈迈的学龄前教育,我自己还是挺满意的。我送到一年级老师手里的是一个快乐健康聪明可爱的孩子。中文说得很流利,会背诵几十首唐诗,英文会读写。现在迈迈已是个九岁半的四年级学生了。他已经有了判别能力和自我意识。妈妈已经不是他完美无缺顶天立地的“世界”了。这三年多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就不象幼年时期输入元素比较单一好控制,说起来头绪便乱一些,不那么好理了,且待下回分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